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991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中北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音乐系

专业:

音乐学

论文题目: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传播与发展

指导教师:

2012年3月6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依据)

民歌源于生活,自古以来,广大劳动者用民歌的形式艺术的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爱憎,抒发内心感情,正如我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的《乐本篇》概括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

”故,我以民歌《沂蒙山小调》来表达我对我国本民族特色音乐和对生活的热爱。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的东部沿海地区,民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丰厚的艺术沃土中的一直灿烂奇葩,这里的民歌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山东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山东民间小调是山东民间歌曲中数量最多,且最具代表山东民歌风格的体裁,不仅题材丰富,旋律优美,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深深的喜爱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他的质朴、淳厚、强劲、粗狂和诙谐、幽默等特点,无不一一的表现出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个性。

山东民间小调往往以描写生活的小调最为突出,表现了山东人民无谓苦难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

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歌曲那悠扬徐缓的旋律——优美动听的倾诉出人们对“青山绿水实在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沂蒙山由衷的赞美。

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久而古老。

沂蒙山,一块神奇的土地,一片文化的沃土。

在沂蒙这片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土地上,在两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果敢写下过绚丽的篇章,千百年间,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抗战以前,有一民间艺人打着花鼓或扭着秧歌演唱的民间小调已经在临沂市境内广为流传。

1984年元宵节被人搜集到了这首民歌。

该民歌的曲调和现在流传的《沂蒙山小调》基本相同。

据了解,这首民间小调系清明时期已经流传的沂蒙民歌。

歌曲唱的是王婵、孙膑、庞涓等人在云蒙山里修炼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王婵名叫王栩,人称鬼谷子、鬼谷先生。

战国时期,王婵曾在云蒙山(即沂蒙山)里修炼,收徒教学,传教兵法,兵学理论和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以及治国的方略。

抗战时期编唱的沂蒙山小调--《打黄沙会》,是按上面这首民歌的曲调填词而成。

对此,《打黄沙会》的词作者阮若珊说,《打黄沙会》是根据当地民间老艺人演唱的民间小调填的词。

以后,人们保留了它的前两段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这就是今日的《沂蒙山小调》,又称《沂蒙山好风光》。

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胶东、滨海等各抗日根据地,深受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

以后又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沂蒙山小调》的曲作者李林,于1998年6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生前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词作者阮若珊,于2001年11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生前为中央戏剧学院78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他们用一生辛勤的艺术劳动,实现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誓言。

如今,当人们在白石屋村拜赏石刻的《沂蒙山小调》碑文时,不由得一股强烈的敬佩情感油然而生【13】。

那传遍八方的曲调,还会在我们耳边萦绕,久久不肯散去……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时,魏友琴用她那甜美的声音,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了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再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时间流逝,这首民歌已经风靡全世界。

为了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造了一座纪念亭和一座纪念碑,亭前的石头上刻着词作者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亲笔题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15】。

建国以后,这首民歌又经过一些民间艺人的传唱和专业文人的修改、歌唱家的演唱,逐渐形成了现在所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的定格。

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多万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综上所述,《沂蒙山小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远漫长的岁月,也是一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沂蒙民间音乐素材。

其旋律极富有个性特征和很大的变化性。

采用现代丰富多样的作曲手法,将其千变万化,可用以表现沂蒙、山东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各种感情。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该曲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及荧幕上。

这是一笔从祖上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既是临沂的、山东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沂蒙,永远都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哺育下,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

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沂蒙人勇往向前、吃苦耐劳、永不服输、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让世人为之动容。

1.2.2国外研究现状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古老民歌,早期在沂蒙山区广为流传,继而流入其他省市地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首歌曲不仅在国内闻名,被众多歌手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传唱,而且在世界也很有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名歌”。

参考文献

[1]蒋青,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5

[2]韩万斋.中国音乐名作快读[M].四川: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1:

6-8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5:

11-12

[4]肖复兴.音乐笔记[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4,10:

13-14

[5]王耀华,王洲.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

22-23

[6]王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11-12

[7]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

3-4

[8]杜亚雄,王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9:

6-7

[9]朱之谦.中外音乐名作赏析[M].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

33-34

[10]石丹丽.大学生音乐欣赏[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

18-19

[11]陈树林.中国音乐[J].北京:

中国音乐出版社,2007(4):

11-13

[12]武装.沂蒙山小调传播及研究[D].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2010

[13]郭伟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及其启示[J].党的文献.北京:

中央人民出版社,2003,5:

6-7

[14]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J].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8:

32-33

[15]郑昭佩.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J].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5

[16]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相关[W].2012,2,16

[17]沂蒙山小调是民歌双向传播交流的结晶[J].沈阳:

沈阳音乐学院期刊,2005,

(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1)、《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2)、《沂蒙山小调》的创作条件、演唱和流传发展

3)、《沂蒙山小调》在现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及社会影响

4)、《沂蒙山小调》精神的传播

2.2研究方法

1)、谱例法

再现《沂蒙山小调》的曲谱,直观形象的解说和理解歌曲精神和内容。

2)、举例法

笔者不仅通篇只陈述《沂蒙山小调》,还会附带的说些其他山东特色的地方民歌,让读者多方面的了解和体会山东文化特色。

三、文献法

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文献下,从文献中提取最精炼、最通俗易懂的语言。

2.2研究目标和你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沂蒙山小调》的的起源、发展、高潮、历史意义、现代影响为主线,再现《沂蒙山小调》这一经典歌曲的历史脉搏。

此文主要阐述了《沂蒙山小调》的的发展脉搏,更结合现代的时代意义,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与文化。

2.3创新之处与预期研究成果

此文不仅是单单的单调的介绍了《沂蒙山小调》的发展曲线,而是以《沂蒙山小调》的发展曲线为基础,更多的宣扬和山东民歌特色艺术文化,语言上更是不乏幽默、生动。

2.4完成论文的进度和时间

2012年

2月20日~3月4日开题报告准备

3月5日~3月18日开题报告答辩

3月19日~4月1日写出初稿

4月2日~4月15日写出第二稿

4月16日~5月31日修改最后一稿并定稿,打印排版提交正式论文,准备答辩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所在系审查意见:

系主任: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