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9819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docx

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

2019高考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

考点1|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对应学生用书第102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商周时期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

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宋元时期

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

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二、城市的繁荣

1.古代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1)从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以后:

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官府放松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易混辨析]       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冲破了官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商贸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

(2)唐宋时期:

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和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

(3)明清:

工商业市镇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繁荣;江南地区尤盛;人口密集。

3.“重农抑商”

(1)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

①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②西汉时期:

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③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④明清时期:

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3)影响: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1.古代的广告

(1)幌子(望子):

商店的重要标识,目不识丁的人通过象形的幌子也能知道商店经营的品种。

(2)音乐:

边卖东西边吹奏乐器和演唱歌曲的广告形式,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3)叫卖:

小商贩招揽生意的独特形式,吆喝起来要朗朗上口。

(4)灯笼:

灯笼上写明营业性质,与现代的霓虹灯近似。

(5)图画:

如剪刀店绘把剪刀,鞋店绘鞋样等。

2.中国古代的城市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城以盛民也”,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

为此,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城内有大片农田、园圃等。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

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史料一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①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史料二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②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史料三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

③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宋代商业发展

①→乡村集市是新事物,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史料二:

明代商帮

②→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史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

③→工商业发达,与周边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说明宋代乡村集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

乡村集市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在集市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城市。

(2)史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并分析其特点。

提示:

新现象:

商帮出现。

特点:

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

提示:

特点:

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凿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

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

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6)交易范围:

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史料一 

史料二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唐朝的长安城布局

“坊”“东市”“西市”→坊市分置,说明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宫城”“皇城”→城市北部的中间,体现居北面南的布局

史料二:

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夜市”“晓市”→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皇城居中”→体现了皇权为中心

[史料应用]

(1)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提示:

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从图一唐代对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坊市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战国时期,出现了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

这表明(  )

A.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

B.商业发展影响国家收入

C.各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

D.农业经济出现衰败困境

B [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可知,商业的无节制发展不利于农民,进一步影响国家的税收,故B项正确;重商政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重在阐述商业无节制发展影响农民、农业发展,并未进一步说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故D项错误。

]

2.(2017·天津五校高三联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反映了(  )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C [从材料信息来看,司马迁认为,商业最容易使人致富;由“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可知,商业是穷人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该材料反映了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故答案选C项。

]

3.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B [君主专制强化是指君主权力的集中,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诗歌中反映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宋代的汴梁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界限,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加强,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指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城市功能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弱化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

]

4.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D [材料的大意是:

商业促进了商品流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题干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故D项正确。

]

考点2|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对应学生用书第105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

(1)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双季稻大范围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3)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综合国力

(1)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3)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时间:

明中叶以后。

2.标志

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出现。

3.地位

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发育缓慢。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