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色》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9725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五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华五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华五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华五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五色》笔记.docx

《《中华五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五色》笔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五色》笔记.docx

《中华五色》笔记

《中华五色》(笔记)

中华五色系统概说(读书笔记摘录)说中华1.中国一词本为中邦,为避讳刘邦而改为中国。

(此说质疑中……)说色彩说系统2.党字的古文写作“黨”,解析就是尚黑。

“君子不党”就是君子不尚黑犯上,言下之意是不要同周朝礼教对立。

此前此后,齐、晋、秦等诸侯国与周朝分庭抗礼,公然崇尚黑色。

齐国都城位于临淄,而宫殿则朝北尚黑,号称玄宫。

这都显示了取代周朝的野心。

3.五色系统是观察、类比、附会自然万物的结果。

第一章 色象一、五正色4.青、赤、黄、白、黑为五色。

5.能与青匹配的矿物大约有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

6.商朝灭夏朝,在文化上抹杀夏朝崇尚的青色。

周朝灭商朝,商朝崇尚白色,周人就将白色同凶事联系。

7.周朝宫廷染色,染三遍成赤色,染四遍成朱色。

8.黄色最为高贵,是中央帝王的专用色。

正因为是专用,文献中有关黄色的记录,然而比赤色和青色要少。

9.在春秋战国以及汉代,各国为了有别于周朝,文献中常常不直接用黑字,而是用玄、乌、皂、骊、黎、淄、缁等字。

二、五间色10.绿、红、流黄、缥/碧、紫为五间色。

11.红是浅赤色。

周代用赤色染料染色,染一遍形成的色象叫縓,縓就是红色。

六朝以后,赤与红混用,但文献对二者始终有明确的区别。

12.中国古代的紫色更接近赤色与黑色的混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紫色。

又名緅。

第二章 色类一、五行色13.五行的排位,按天地阴阳排列是水火木金土,按季节排列是木火土金水(相生),按上古官职排列是木火金水土,按西汉以后常见的排列是金木水火土。

14.五金:

黄金、白银、赤铜、青锡、黑铁。

15.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

此为五行的“生数”。

五行的“成数”是生数加五。

16.公元前十世纪,周穆王征讨西方的犬戎,迫使其献上白狼和白鹿各四只。

白是西方的色象,四是西方的生数。

17.刘邦号称赤帝之子,称为汉朝早期崇火尚赤的直接原因。

西汉文人挖空心思围着赤火做文章。

火对应的数字是七,周朝和汉朝都崇尚火,七成为度量的依据。

西汉顶尖文人枚乘的散文刻意分为七节,名叫《七发》。

后来,东方朔作《七谏》,刘歆作《七略》,形成用七命名的文体。

18.五行的“行”,战国出土的竹简上写作“刑”。

“刑”在当时是“型”的简体字,因而五行的本义应当是五型。

19.八卦本身有一套色彩系统,同五色系统不大一致,表示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化来源,同时又有重合的地方。

乾紫、兑白、坤黄、离赤、巽绿、震青、艮黄、坎紫。

二、五时色三、五方色20.方明又叫望表,是一个上苍下黄东青西白南赤北黑的立方体,用来指导祭祀活动。

21.五方间色:

绿南赤红东青中黄西白紫北黑缥22.公元686年,武则天接受提议,在朝堂上安置了四个簋,用来接收不同类型的文件。

四、五德色23.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大量绿松石装饰的器物以及绿松石碎块,或许可作为夏朝崇尚青色的佐证。

24.商朝王室墓中有很多白色陶器,在之前之后的墓葬中都很少见,或许表明商朝崇尚白色。

25.根据《周礼》、《礼记》的记载,周朝举行重大国事活动,一律在日出之时,因为旭日是赤色。

国事活动树一面赤色大旗,祭祀用毛色发赤的牛,战马用鬣毛发黑的赤马。

国君用的九种旗帜,底色全用赤色。

这大约是取赤火克白金的意思。

26.秦始皇取代周朝,统一中国。

表示黑水战胜赤火。

建国那一天,宣布十月一日是秦帝国的元旦,黄河改名为德水,国家的标志色是黑色,国家的吉数是六,符节和帽子高六寸,一步六尺,车宽六尺,马用六匹,衣服的颜色以黑色为高贵。

秦始皇葬在骊山之北,骊就是黑,北方的标志也是黑。

27.刘邦斩蛇后,以赤帝之子自居,因此起初西汉尚赤。

汉朝立国后,刘邦最终接纳大臣的意见,承认秦朝是水德,于是汉朝就是克水的土德,即尚黄。

28.王莽为使汉朝和平地交出政权,采用五行相生的说法,以汉朝为火德,自己遵循土德,尚黄。

29.东汉刘秀光武中兴,与西汉一样崇尚火德。

随后曹魏尚黄(火生土),晋朝尚白(土生金),南朝宋尚黑(金生水)、齐尚青(水生木)、梁尚赤(木生火)、陈尚黄(火生土)。

30.北魏为拓跋族,托是土,跋是后,拓跋即黄帝的后裔,因此北魏起初尚黄。

六世孝文帝决定承接晋朝的金德,改北魏为水德,尚黑。

北齐号称木德,服饰却挂靠北魏,同样尚黑。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周承接西魏,亦用水德。

31.隋朝接管北周的地盘,按照相生的说法,隋朝应该是木德而尚青(水生木);按照相克的思路,则应该土德而尚黄(土克水)。

不过由于隋朝建国前后的一些异象,如隋文帝称帝当年有赤雀降临,故隋朝尚赤。

32.唐朝尚黄。

唐代末年,彗星三次出现,皇帝李柷被迫将皇位让给朱温。

朱温随即建立梁国,根据相生的原则(土生金),梁国尚白。

后晋继承梁国尚黑(金生水),后汉继承后晋尚青(水生木)。

33.宋朝取代五代尚赤(木生火)。

其后北方的辽国与金国相继与宋国对峙,因此德色变得混乱。

金国建立之初,曾与宋朝结盟攻打辽国。

确立国号时,宋人提议称金国,以为宋火可以克金。

后来金、宋对立,金国皇帝同大臣商讨国运。

有的主张采用邹衍的相克理论,用水运(水克火);有的主张采用刘向的相生理论,用土运(火生土)。

有的认为宋朝属火德,赤火克白金而不祥。

有的反驳说真金不怕火炼,何况宋已积弱。

皇帝最终确立金德,尚白色。

34.元朝的国运记载不祥,以至于有些明朝文人搞不清本朝的德色。

相传忽必烈称帝时,都城高粱河出现龟蛇,即北方玄武,而水恰克火(宋朝),所以元朝或许属水德。

但是蒙古族至今仍很崇尚白色,或许元朝延续了金国尚白。

35.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三年,赤被定为国家的服色。

这样看来,若元朝为水德,似与明朝火德不配。

若元朝仍为金德,则明朝可取火克金之意。

清朝几乎全盘接受明朝的典章制度,入关帝年号“顺治”,即为此意。

尽管清朝不谈德色,但国旗用黄色,明显与明朝成相生关系(火生土)。

第三章 色兆一、五色生克36.明朝六部将向皇帝直接请示的事务写在“绿头牌”上,取“木生火”之意。

(明朝为火德,因此木青可以襄助。

)37.五间色的形成源于五行相克:

青克黄,变成绿;白克青,变成碧;赤克白,变成红;黑克赤,变成紫;黄克黑,变成流黄。

二、五色制化38.五色有五种不同的身份或状态:

壮、老、囚、死、生。

以春季为例,青色是壮色。

水生木,因此黑色是处于辅助地位的老色。

木克土,所以黄色是春季中的囚色。

金克木,但奈何不了春季的木运,因而是死色。

木生火,因此赤色是生色。

39.为了避免一色兴旺而另外四色过于被动,五行学家提出了一个变通的方案,进行制约和化解。

比如白金克青木是不可通融的,但如果得到赤火的援助,让赤火抑制白金的锐利,就能减弱以至消除白金对青木的克制。

40.所谓化,是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化解五行中对立色彩的冲突。

如白金克青木不可通融,如果用黑水过渡,形成金生水、水生木的关系,白金和青木相克的对立关系就化解了。

41.宋朝火德,内宫供皇帝的妃子用的丝绸,多用彩色,机会全用白色,因为白色是北方敌国金国的德色。

白绢数量多的时候,一捆十条,其中一条必定是赤色绢。

42.清朝的八旗制度,布局用制化的原理。

镶黄旗在安定门,正黄旗在德胜门,取黄土克黑水。

镶白旗在朝阳门,正白旗在东直门,取白金克青木。

镶红旗在阜成门,正红旗在西直门,取赤火克白金。

但是镶蓝旗在宣武门,正蓝旗在崇文门,则取青木生赤火。

(谁叫他们没有黑旗。

)43.公元前334年,越国进攻楚国,楚国反攻,打到江浙。

楚威王发现长江边的一处地貌,风水绝佳,有帝王气象,就在山陵上埋金镇压王气,改名金陵。

南京在中国的东南,相当于八卦的巽位,五行属木。

由于金克木的关系,金陵是很不吉利的凶名。

三、五色吉兆44.据说如果某个地方经常出现五色云气,面积巨大,又不下雨,表明下方有未来的天子或圣贤隐居。

比如刘邦的故事。

45.每年两至两分时,根据云彩的颜色,推定灾年与丰年。

青云为虫灾,白云为丧事,赤云为兵荒,黑云为水灾,黄云兆丰年。

四、五色凶兆46.青色之物产生的怪异现象,名叫青眚、青祥,它们是木气反常或金克木的表现。

其中,发自内部的灾祸叫眚,发自外部的灾祸叫祥。

47.最可怕的赤色凶兆是赤马与红羊。

赤马指丙午年,红羊指丁未年。

48.神灵的光临通常是吉兆,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赤帝降临的那一天就是凶日。

五、五色尊卑49.色彩的尊卑,涉及色象、阴阳、生克等因素,通常是正色尊贵间色卑贱,阳色尊贵阴色卑贱,生我者尊贵克我者卑贱。

50.周朝宫廷集会时,君主手里玉圭的衬垫使用五色丝绸,公、侯、伯使用三色,子、男使用二色。

诸侯之间互致问候时,只能使用二色。

官员离职,上衣、下衣、帽子必须用同一种颜色。

51.凡是一统天下的帝国,通常都以北方为尊,南方为卑;以右边和西方为尊,左边和东方为卑。

凡是天下分裂成两个以上的帝国,往往是北方政权维持传统不变,而南方政权反其道而行之。

52.青色在秦、汉、晋、唐、宋、明等朝代,都算不上高贵的颜色。

其它的小朝廷,除了南齐、北齐、后周的皇室崇尚青色以外,也不大器重青色。

青色只是在体现时令和方位的时候才不会被轻视。

53.庄姜作《绿衣》,后世用绿衣作为正室失位的典故。

满清招募汉人组织的军队,一律用绿旗,兵营名叫绿营。

54.西汉时期,绿头巾是宫廷厨房奴仆们的头饰。

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她的男宠名叫董偃。

东方朔曾经讽刺董偃的行径,后来他戴的绿头巾就成了骂人的典故。

元朝和明朝,娼妓和乐舞戏曲人家的男人,属于社会底层,规定都要戴绿头巾。

女人如有外遇,人们称她的丈夫为戴绿帽子。

55.名片是古代官员和名流的身份证,称为名刺,通常用赤色的红纸制作。

56.并非所有赤色物象都显高贵。

赭色属于赤色,原料是红土。

但由于其颜色不纯不鲜,因此不能进入高贵的行列。

囚犯穿的衣服,用赭石染成,叫赭衣。

57.紫色虽然是正色,但是地位始终高贵。

58.黄色始终是帝王之色。

即便是火德的朝代,皇帝也会穿黄衣黄袍。

这是取“中黄土”的意思。

明朝时期,民间禁止穿明黄衣物,建筑也不许使用黄色。

59.白色是晋朝的德色。

晋朝灭亡,刘宋兴起,白色的地位一落千丈。

刘宋的官员犯错误,常被罚穿白衣,这种处罚叫“白衣领职”。

60.东汉的平民,别名白巾。

唐代的平民,别名白丁。

61.帝王祭天的礼服礼帽都是黑色,官员的礼帽常用黑纱油漆制成,名叫乌纱帽。

黑色又叫皂色、黧色,平民常常穿黑衣,因而别名皂民、黧民。

平民不戴头巾,把黑发盘在头上,别名黔首。

六、五色寓意62.骰子起先是一点涂赤色,其它五面涂黑色。

玄宗一次与杨贵妃掷骰子,需要两个四点才能转败为胜。

结果真的配成双四,于是玄宗命人把四点也涂成赤色。

63.东汉有个官员名叫张湛,常骑一匹白马,敢于直言不讳地指责皇帝的过失。

后人将敢于当面指出皇帝过失的人叫“白马生”。

64.两种相克的正色混合,克制者犹如帝王的统治,被克者犹如臣民的对策。

青色依附白色而改变白色,就像大臣利用帝王,狐假虎威。

孔子厌恶紫色比赤色抢眼,就是因为紫色是间色而赤色是正色,引申为大臣凌驾于君主之上。

65.《后汉书》记载东汉的马融授业时,“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后人遂将赤色纱帐作为师门或讲坛的别名,如绛帐、绛服、绛帷等。

66.白色寓意丰富,如纯洁、杀戮、衰老等。

第四章 色界一、五色人相二、五色养生三、五色饮食四、五色美容67.胭脂由匈奴传入中国不晚于夏朝。

匈奴与夏禹同出一源,尧舜时期译为荤粥(音熏玉),周朝译为猃狁,春秋译为山戎,秦朝译为匈奴。

68.额头贴黄可以追溯到汉朝,最初在两眉间涂黄,后为额头涂黄。

五、五色服饰69.由于帝王和官僚的服装才有衣领和衣袖,因此“领袖”一词引申为带头人。

70.唐代以前没有椅子,坐姿通行双膝跪地。

为了保护膝盖,在腰带上悬挂一块三尺长的兽皮。

上面宽一尺,下面宽二尺,名称是芾、绋、茀、绂、韨等。

芾的颜色和裳的颜色是一致的。

71.从元朝到清朝,官员常穿的鞋子,黑色高帮,白色鞋底,名叫皂靴。

这种皂靴也是元朝和清朝皇帝的常服。

72.汉朝的官员,上朝时如果带一个黑绸制作的口袋,表示有秘密报告要提交给皇帝。

这个黑口袋名叫皂囊。

73.帝王和文武百官,显示身份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