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6251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节 

承接环境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加速推进,产业高级化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方向,能源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重点城市和地区集聚。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大大改善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条件,使之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产业升级与重组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进一步增大。

第二节 

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

皖江城市带紧邻长三角地区,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第一站。

交通基础设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速推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

开发空间广阔。

皖江城市带拥有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技术支撑力量强,生态系统良好,环境容量大,城镇体系完备,开发区发展初具规模,市场辐射范围广,综合商务成本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产业基础良好。

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民营经济不断成长。

加工制造业优势明显,现代农业潜力巨大,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

区域合作紧密。

皖江城市带是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开放程度高。

与国内各地区经济合作密切,尤其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往来更加紧密,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迅猛,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

目前,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共同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统筹协调重大改革、社会保障,初步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

应当看到,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

经济实力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这些问题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以解决。

第三节 

战略意义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通过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将为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发挥长三角等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国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抢抓机遇,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和实践产业转移规律,将在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健全区域合作组织与机制,有力有序高效推进产业转移等方面积累经验,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

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解决当前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将有助于积极探索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新模式、集约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新举措、推动节能减排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承载能力,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成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培育和壮大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推进机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坚持科学承接,创新发展。

强化主体功能分区,优化空间结构,提高投资强度,促进要素集聚。

加强资源节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互利机制,促进优势互补,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改善民生。

加强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战略定位

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

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增强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降低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形成与长三角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长三角的产业拓展区和优选腹地,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

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

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区域分工协作、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建成联动东西部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半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就业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投资环境明显优化,承载产业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体系健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

皖江产业、城镇密集带基本形成。

皖江城市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带动全省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到2015年,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力争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的产业达到2个。

培育壮大一批企业主体,形成()个世界级行业龙头企业、()个世界知名品牌。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

与长三角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

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利用国内外资金年均增长20%,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年均增速不低于%,外贸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以上。

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区域间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建成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社会秩序优良。

建成覆盖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更加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皖江流域、巢湖水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形成宜业、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三章 

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

按照“两轴三区三组团”的空间分布格局,建设产业集聚区,提升现有开发区,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使之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构建“十字形”产业发展轴

以合肥市为起点,经巢湖、芜湖到宣城市,形成纵向轴线;

以滁州市为起点,经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到安庆市,形成横向轴线,两轴交叉于芜湖市,构成“十”字型产业发展轴。

纵轴。

依托合巢芜、芜宣、宣广高速公路和淮南、皖赣、宣杭铁路,形成纵向产业发展轴。

重点布局装备制造、汽车、家电、高技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

横轴。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形成横向产业发展轴。

重点布局冶金、建材、汽车、家电、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

建设三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在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市,建设产业集聚区,集中连片开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度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形成皖江城市带三大增长极。

芜马巢产业集聚区。

芜湖、马鞍山、巢湖在强化现有开发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合作开发长江北岸,共同打造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和发展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物流等产业。

合肥产业集聚区。

以合肥城区为核心,各类开发园区为载体,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开发强度,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家电、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安庆产业集聚区。

依托安庆市产业园区和优质岸线资源,建设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石化、机械、轻纺、物流等产业。

发展三大产业组团

依托铜陵、池州、宣城、滁州产业基础和开发园区,发展铜池产业组团、宣城产业组团、滁州产业组团,形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多点支撑的格局。

铜池产业组团。

拓展提升铜陵、池州开发区,推动跨江联动开发、集群发展,重点承接和发展铜加工、电子信息、化工、汽车零部件、船舶制造、服装、物流等产业,延伸产业链。

宣城产业组团。

发挥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建设沿边工业带和旅游产业带,重点承接和发展建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等产业。

滁州产业组团。

加强与南京无缝对接,重点承接和发展家电、机械、化工、光伏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等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章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

围绕主导产业升级、优势资源开发,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跨梯度转移,吸纳整合要素资源,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

依托骨干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产业资本、先进技术等资源,支持企业改组改造,加强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系统集成能力。

建成国内具有特色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

支持奇瑞、江汽等骨干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发展节能、环保、安全汽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运营能力,建设以自主品牌为主导的汽车产业基地;

重点对接国内外汽车发达地区,承接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其关键模块;

发展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着力打造一批汽车零部件专业园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