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925012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善待后进生Word文档格式.docx

因为你,我每次的平均分都比同年级的其他班低,教学成绩总上不去,评优选先轮不上不说,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还抬不起头来……如此越想越气,当然“心烦”。

我觉得不解决心烦的问题,就无法面对后进生,也就谈不上善待,更谈不上转化了。

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

“转化”自己什么呢?

转化——实际上是“转变”——自己的心态,就是换一种眼光。

是的,他们听不懂课,可是他们一年四季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每天(当然,有时也迟到,偶尔也旷课)到学校来做一件事,就是听他们听不懂的课。

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

换作你,你能做到吗?

成人听一堂枯燥的报告都觉得度日如年,可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里受着残酷的精神折磨——听他们根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

他容易吗?

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什么呢?

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这就是我们号称“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他们的全部“馈赠”。

经常听老师们说,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经常回来看老师的,往往是那些在学校经常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的后进生。

如此宽阔的胸襟,你有吗?

表面上看,他们可气又可怜,但实际上,他们可敬又可佩!

你说,你还能恨他们吗?

你也许会说:

“我不恨他,但我无法转化他。

”我认为,“转化”永远是相对的。

所谓“相对”,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能够被转化。

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能将所有后进生全部绝对转化,因为一个人的转化需要合力,包括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各种力量,还有他自己的上进心和毅力,等等。

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影响和调动其他积极力量共同转化后进生。

再者,任何一个学生被转化的程度也不是绝对等同的,有的可以转化得非常优秀,甚至出类拔萃,有的可能是成为合格的公民。

我们意识到“转化”是相对的,就能够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甚至放下不应该属于自己的负疚感。

当然,对于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我们永远也不会因这种“相对”而放弃或哪怕有一丝一毫地放松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责任与努力。

无论如何,做总比不做好。

我愿意把我的一些体会给你说说,也许可以启发你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转化后进生,我在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感情倾斜。

这当然又是“老生常谈”了,但的确至关重要。

关于如何给这样的学生以爱,已经有很多人有太多的论述,我想你也不会一无所知——有时候,不是我们“懂不懂”,也不是我们“会不会”的问题,只是我们“愿不愿”。

只要愿意,我们总能找到给后进生以爱的方式与途径的。

我想强调的是,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集体。

不要让某个后进生只感到是老师在爱他,而要让他感到是整个集体在爱他,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没抛弃他。

甚至有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个人对后进生的爱隐蔽起来,不动声色地转化为集体对这个学生的爱。

举个例子。

有一年开学,我正组织班上的学生坐在教室里讨论新学期打算,教务主任向我走来,他后面还跟着一个学生,垂头丧气的。

快走近我时,主任大步朝我疾走,到了我的面前他趁后面的学生还没跟上来,便悄悄对我说:

“我安排了一个留级生在你班上……”话刚说到这里,那学生已经走近了,我赶紧打断主任的话,直接大声地对那孩子说:

“呵呵,是新同学吧!

欢迎欢迎!

”我要让这孩子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师对我非常热情。

然后,我把这学生领到教室门口,很兴奋地对学生们说:

“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第一天,我们班上迎来了一位新同学!

”学生们一听我热情洋溢的口吻,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因为新学生是突然来到我班的,教室里自然还没有他的桌椅。

可我不能让他一个人站着呀!

我决定让同学们主动让出自己的桌椅,而且要营造一种纷纷让出桌椅的场面。

于是,我好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哎呀,新同学还没桌椅呢!

”孩子们都听懂了我的暗示,好几个孩子都举起手来并急切地说:

“用我的桌椅吧!

”说着他们还站了起来。

几个孩子的举动,又“提醒”了其他同学,教室里七嘴八舌地响起了“用我的”“用我的”的声音,而且几乎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

我“只好”带着新同学坐到了前排一套已经让出来的桌椅前。

这场面显然让新同学非常感动。

课后,教务主任特意对我说,这孩子品学兼差,很自卑,要我多费心思。

我说,你放心,我和班级会关心这个同学的。

后来,这个学生在班上很阳光,对集体事务也很热心,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这些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集体对他的温暖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唤起向上信心。

后进生从来不乏自卑感,他们缺少的往往是自信心尤其是向上的自信心。

或者说,这正是他们后进的原因之一。

所以,唤起他们对自己的信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切入口之一。

每当我自己感到后进生听不进话时,或者在我面前很顺从,但实际上过了一会儿就把我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一点痕迹,我就问自己:

“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当然,教师唤起后进生上进信心的前提,是对孩子无限的相信,相信每一个后进生都有着向上的愿望。

唤起向上的信心,应该从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开始。

只有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优点,他才可能奋发向上。

因此,最近二十年来,我每当接触一个后进生,第一次谈话,往往是问他(当然是很自然地问):

“你有什么优点?

”但很遗憾,几乎所有被我问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表现——先是一愣,脸上迷惑,好像在说:

“什么?

我还有优点?

”然后低头默想,好像试图努力地挖掘出自己的优点;

最后抬起头,不好意思地说:

“没有优点。

”但如果我问:

“那你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则往往不假思索地“一二三四”流畅地说出自己的缺点。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培养”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却不认为自己有优点的孩子!

学生说不出优点,我自然会启发:

“怎么可能呢?

没有优点的人是没有的。

这个优点有大有小。

比如,你爱你妈妈吗?

”“爱呀!

”学生马上回答道,同时会以一种很奇怪的表情看着我,好像在说:

“我怎么可能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呢?

”我笑了:

“你看,你有孝心,这不就是优点吗?

”就这样,在我这样的启发下,孩子会慢慢说出诸如“我在家经常扫地的”“我肯帮助同学”“我乒乓球打得不错”“我同情弱者”(他不一定是这样的表述)等等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

所谓“教育”,从来就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

“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这已经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了。

但是,我要说,所谓“自我教育”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审视、评价、表扬、激励……另一方面是学生集体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对部分消极学生或者某一个后进生的感染与影响。

后者还没有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

班主任要善于引导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前面我讲的那个留级生到我班后,我暗示学生们把桌椅让给他,就是一种成功的集体舆论引导。

不过,那只是爱的表达。

其实在表扬或鼓励等方面,同样可以让集体舆论成为对后进生的教育。

这种引导不应该只是在遇到具体的困难时,才临时让全班同学表现出“帮助”的姿态。

教师应该从这个班集体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设法营造出一种既洋溢着温情又充满正气的班风。

这种风气,能够让同学们面对某些情况时,自动形成一种力量。

十多年前,我做班主任。

开学第一天,我就给孩子们赠送了一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的班训: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我给他们推荐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感人至深的小说《爱的教育》,加上平时点点滴滴的引导,我们班的确非常温暖。

毕业前的一个月,有一天早晨我来到办公室,数学老师对我说:

“李老师,昨晚上我发现,晚自习下课后,你班的许多同学都没回家,而是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

后来我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你班上有22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愿留下来,给另外22个成绩差的学生一对一地进行辅导。

”我听了大为吃惊,但毫无疑问这是我近三年来班风建设和舆论引导的结果。

被帮助的22个同学好多都属于成绩差表现也不太好的所谓“双差生”,但是毕业前他们却感到了整个集体的温暖,而不是李老师一个人的关心。

所以,他们所获得的精神力量,远远不是我一个人的关爱所能给予的。

把后进生始终置于集体的注视之中,让他们随时感受到来自全班同学或温暖或期待的目光,这是我在转化后进生时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四,允许不断反复。

不少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见不得后进生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年轻时也是这样的。

他们往往这样批评甚至责骂反复违纪的后进生:

“昨天犯了错误,怎么今天又犯了?

你写的检讨还在我这儿呢!

你说话真是不算数,说话比放屁还不如!

”我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我年轻时也曾是这样的,见不得学生反复违纪。

但是三十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其实,反复是后进生的特点。

仔细想想,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别是什么?

是不犯错误吗?

不是,优秀学生也犯错误呢!

但优秀学生是偶尔犯错误,后进生是经常犯错误。

比如,优秀生和后进生都可能有不交作业的时候,但前者是偶尔不交作业,而后者是经常不交作业——这自然就是后进生了。

所以,反复应该是后进生的重要特点之一。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做教师的就会理解甚至允许其反复。

这不是纵容,而是宽容,更是一种期待。

有了这份宽容和期待,我们便会多一份从容与平和,面对后进生我们的眼光会柔和许多,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信任,进而在心里接受而不是排斥老师的帮助。

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从来不要求学生绝对不许犯同样的错误——连大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而是希望学生犯错误的周期尽量长一些,而且越来越长,最后渐渐克服某些坏习惯。

第五,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我从来不认为对学生只能一味地赏识,我对取消批评无原则的所谓“赏识教育”一贯持质疑的态度。

问题不在于该批评还是该表扬,而在于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要研究他缺乏什么,他更需要什么。

好,我们来看看后进生。

他们犯了错误,当然该批评,甚至如果犯了严重错误还必须按学校规章制度予以必要的惩罚。

但在批评的同时,我们也不要放弃表扬。

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从来不缺批评。

我们需要的是发现每一个人精神上的优势或者说尊严的制高点,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常说“榜样的力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