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92042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0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

2.资本积聚

3.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4.三次产业

(二)辨析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小题4分,共16分)

1.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决定的。

2.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简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简述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和具体措施。

(四)论述题(14分)

论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

二、西方经济学(90分)

(五)名词解释(如可能,附几何图示和例子说明)(每小题5分,共30分)

1.准租金

2.边际转换率

3.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

4.负投资

5.货币中性

6.全部要素生产率

(六)论述题(如可能,附几何图示和例子说明)(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比较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

2.讨论信息不完全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影响

3.导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

4.如果利率和汇率由市场自由形成,请推证资本外流的影响

(七)证明和计算题(如可能,附几何图示说明)(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证明,如果某消费者对商品的X1,X2效用函数是

则对该消费者来说,X1,X2之间存在完全替代的特性。

2.假设,一个经济的简化模型是,

其中,t是时间,Y是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V是资本消费比,是边际消费倾向。

求:

(1)描述收入波动趋势的差分方程的一般解;

(5分)

(2)以V=1;

=0.5;

G=l(亿元)为条件,描述收入波动的具体表现。

 

1.交换价值:

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质上相同,在量上能够比较的东西,即抛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价值。

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

2.资本积聚:

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它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

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3.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指机器设备在它的价值转移完毕以前,由于非使用和非自然力的作用所带来的价值上的损失。

它与物质磨损不同,在物质形态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又叫精神损耗。

无形损耗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和以前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从而使原来机器设备的价值发生贬值;

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新技术,发明了效能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来机器设备的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价值贬值。

与因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损耗一样,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也与生产过程无关,因此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得不到价值补偿,只是一种经济损失。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就以延长劳动日和增加劳动强度等办法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固定资本的价值全部收回。

4.三次产业:

指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的产业顺序,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运输、通讯、商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业、文教科研、卫生保健、乃至政府机关等行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质量日益提高;

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

答:

错误,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发展要求,而与价值尺度职能无关。

(1)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作为一种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因此,纸币不能充当价值尺度。

(2)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货币,而金属货币由于其重量和体积上的缺陷而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就出现了纸币。

所以说,纸币是由金属货币演变而来,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它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主要限定在本国范围内使用)。

正确。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

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是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

这是因为:

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有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第二,从各个部门来看,虽然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所以,就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按价值出售。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这里必须指出,利润率的平均化,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不再存在价值这个范畴了。

事实上,利润率的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不断的经济运动过程,它们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商品价值不断变动中,而不断地平均化,不断地转化的。

部门间的竞争是以部门内的竞争为基础的。

先是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各资本家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引起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形成新的市场价值,新的利润率差别。

在这个基础上,又必然重新展开部门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再次平均化,形成新的平均利润率,从而使新的市场价值再次转化为新的生产价格。

如此反复而已。

错误。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时间,因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假定资本家是根据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

现在,要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就要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和与之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2)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3)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这种说法不全面。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就全国而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各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整体,而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公有制。

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因此,公有制为主体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更不应理解为单一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主体。

(2)公有制为主体,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的,并不要求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

在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应当允许不同。

(3)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它要求公有资产既要有一定的量,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没有一定的量难以成为主体,但是单从量上来认识,就容易引起错觉,似乎公有制比重越大,其主体地位就越牢固;

一旦数量减少,就担心会丧失其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社会生产力却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因此,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4)公有制为主体,必须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联系在一起。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和保证,没有主导难保主体。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公有制为主体,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无论公有经济还是非公有经济都不应享有任何特权。

在市场竞争中,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一样,都面临着两种命运选择;

要么适应市场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在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