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26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 

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

(2)性质:

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1918年11月)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爆  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

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重要战役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侦察机、大炮、飞艇、毒气弹

结  束

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投降 性  质 是一场非正义掠夺和侵略战争

影  响

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性质

一场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1.巴黎和会

目  的

一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  间 

1919年1月至6月 

地  点

巴黎凡尔赛宫

参加国

27个战胜国,其中英法美(三巨头) 主宰会议 

结  果

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性  质

战胜的列强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影  响

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对中国的影响

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凡尔赛和约》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 

建 立

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

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作 用

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

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课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

铁路成为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革命知识分子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如邹容的《革命军》 4.各地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中国同盟会 

成立时间、地点

1905年  日本东京  

领 导 人

孙中山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又概括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性  质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成立意义

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拓展解读三名主义

纲领

概括

目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使国民摆脱贫困,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名的创建)

 时 间 

1911年10月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同盟会)

内 容

①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

② 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 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性 质

资产阶级革命

结 果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影响

①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②思想上: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启 示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1)政治上:

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

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

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 

背 景

1、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

2、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社会状况依然很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开 始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代 表 人 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狂人日记》是其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蔡元培(提倡学术上思想自由)

口 号 

“民主”与“科学”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 义(影响)

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促使人们的思想,特别

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二、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

爆  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口  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运动中心与主力

北京(学生)→上海(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

 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成  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  质

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  义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经过该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

a、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在上海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

b、会议内容: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c、会议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及必然性

(一)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

时 间 

1924——1927

实现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政治基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成果(积极作用)

①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②进行了北伐战争。

   

意 义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破 裂

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黄埔军校 

创建时间

1924年5月

地 点

广州黄埔 

宗 旨

 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作 用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1926年) 

目 的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对象

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三大军阀势力

先 锋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意义

极大鼓舞了工农大众,推动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二、工农武装割据 

1. 南昌起义 

背 景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1日南昌 

人物

周恩来、刘伯承、贺龙、朱德 

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 “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 容 

确立土地革命与武装起义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论断.

 意 义

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背 景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共产党损失严重 

经 过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转战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

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

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意 义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提出者:

毛泽东    ②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3)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三、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原 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