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91153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

“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

)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

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

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

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

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

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

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

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

“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

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

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

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

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

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

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

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

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谣,是指歌谣;

谶,是指预言。

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谣谶的产生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一观点的认可。

C.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D.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可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有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歌谣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

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谶纬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

“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

”对曰:

“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

“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

”长恭未答。

相愿曰:

“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长恭曰:

“然。

”相愿曰:

“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长恭然其言,未能退。

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

“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

”自是有疾不疗。

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

“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妃曰:

“何不求见天颜?

“天颜何由可见!

”遂饮药薨。

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

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

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

高长恭传》)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恭总其众 

总:

统领 

B.为将躬勤细事 

躬:

亲自

C.今何不发 

发:

发作 

D.求福反以速祸 

速:

加速

5.文中划斜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B.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C.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D.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长恭作战勇敢,在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骑兵,两次杀入敌军阵中,同城中齐军将士联合将敌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歌颂此事,后成为《兰陵王入阵曲》这首曲子。

B.高长恭因是文襄帝的四儿子,所以在回答齐后主的问话时引起齐后主的忌惮,又不能听从尉相愿的劝告而隐退,被赐饮毒酒而死。

C.高长恭在任瀛州刺史时,曾被行参军阳士深告发贪赃枉法,所以被免职。

在进攻定阳的战斗中,高长恭把阳士深打了二十杖,但并不是报复。

D.高长恭声音和容貌都很美,心志雄壮,在军中为将,能关心士卒,表明了他品行中良善的一面。

但是他贪爱钱财,为人所垢。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

于是大捷。

(5分)

(2)相愿曰:

长恭然其言,未能退。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渭川田家

王维(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

式微:

《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岁暮自桐庐归钱

潘阆(宋)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

8.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所用意象不同,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

“,

(2)《荀子·

劝学》中,“,。

两句写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3)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表现戍边的将士因思念家乡而夜不成眠,潸然泪下的两句是:

“,。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那儿,现在就在她身边。

在列有布伦特·

马兰德火车事故遇难者的名单传来时,理查德正好在报社里。

紧接其后的电报,使他在最快的时间里证明了消息的可靠性。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

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

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