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642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文档格式.doc

1674-7747(2015)11-0027-05

《四书·

大学》有云: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繁盛的基础,大学则是国家发展的源泉、社会进步的动力。

而校园则是实施教育、培育人才的主要环境空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均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人类精神活动的空间,是师生工作、学习、交往、生活等活动在空间上的表达。

校园空间规划的理念在于创造一个满足教育功能、符合师生认知需求、可识别性强的空间环境。

[1]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开始突显。

大规模的校园改造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如缺乏长期的规划、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忽视使用者的需求等。

通过调查在校师生与校外访客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对使用者与设计者的空间意象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规划效果的匹配程度,可为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KevinLynch(凯文·

林奇)在1960年发表了《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的理论。

书中,他介绍了市民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三个城市的认知地图,深入研究了“城市感知”意象要素。

书中他指出,一个城市,其街区或道路应是容易被认知的,每个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城市意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内容:

包括区域、边界、节点、标志以及道路,即是从点、线、面的角度赋予城市自明性与认同感。

[2]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相比,大学校园则是中等尺度。

校园使用者单一,独立性较强,外界干扰较小,意象组成元素完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主要围绕校园展开,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微缩”的城市。

[3]根据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原理,人们对大学校园空间同样会形成意象。

一个大学校园,使用者观察其边界和标志,感知其路径和场所,体验其区域景观特征,通过整合校园的整体形象形成大学校园认知。

因此,研究校园主体对校园的认知状况,了解使用者的空间意象,对大学校园的未来发展及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本部校区(以下简称宁大本部或校本部)为例开展研究,其做为中国东部的一所年轻的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86年,自2006年校区整体规划实施已过去8年的时间,规划预期效果与当前使用现状是否匹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此探讨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情况。

一、研究的方法、依据及意义

宁波大学有3个校区:

校本部、西校区、北校区。

拟选择宁大本部作为具体的校园空间研究对象。

本部占地90公顷,在校学生2万余人,校园以主教学楼为中心,45度方格网道路为骨架布置,学院教学区及学生生活区形成中心放射状布局,建筑布局采取轴线式的组群布局形态。

[4]校本部各类设施完善,拥有核心教学楼、专业教学楼、图书馆、阅览楼、行政办公楼、体育中心、食堂、学生宿舍等,能较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及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近几年,学校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也更加重视校园空间的建设。

在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着校园改造、扩建的挑战,以该校区为例进行空间调研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调查对象,运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被访者根据记忆绘制出校园环境意象草图,完成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包括校园学习、休闲空间的认知,识别标志、道路交通情况、景观形象评价、校园改造的建议等,收集意象地图81份,问卷及访谈100份。

对于不同个体的意象地图,进行解构、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表示不同要素在所有被访者的意象地图中的出现频率,并将这一结果反映在校园平面图中,从而得到一张认知地图。

(二)研究依据

“意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是一种由体验而认知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

空间认知是一种心理现象,对其分析需要用间接方法使其外显,意象草图即为一种常用的图示方法。

意象图是建立在使用者对周围空间体验基础之上的,人对具体空间的意象是使用者头脑中的“主观”空间。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背景,行为规律性较强,对环境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强,同时,对空间的要求也较高。

因此,对大学校园空间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研究意义

人与空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理想的空间设计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满足使用者多样化行为及心理需求,但同时空间又对使用者的行为做出限定。

人们在感受空间的同时,结合经验也会对空间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对空间做出反应。

因此,了解使用者对空间的认知是空间设计的根本。

通过研究使用者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分析空间认知因素与使用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校园空间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科学依据。

二、校园空间意象调查分析

(一)大学校园意象的确定

以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为基础,结合大学校园规划方面的资料[5-6],通过对问卷及访谈的分析,从中归纳整理出大学校园环境意象元素:

校门、建筑、标志、道路、区域、场所、边界。

校园环境意象与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有一定差异,因为大学校园与城市相比,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建筑脱离区域,单独成为一项重要的元素出现,以其具体的形象塑造了校园的个性,并在校园空间中占据大量的空间,是校园景观重要的元素;

需要提出的是,这里的区域并非城市意象中的区域的概念,文中的区域是为了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简单描述的一个概念,并为了方便表述而进行的冠名,如核心教学区域、后勤服务区域等。

校门是大学的“门面”,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

而校园节点空间丰富,给人的概念比较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广场、景观等一些小型的场所空间。

(二)校园空间意象元素分析

校园意象是在校师生通过对校园环境和建筑形体的观察,实现对校园的认识并形成意象,是通过感受物质空间而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

校园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人们识别一所大学的符号,人们通过观察这些符号形成感觉,进而逐步认识校园的本质。

进入一个校园,通过了解校门、建筑、道路、区域、标志、节点、边界这7个意象元素,便能产生出对这个校园的意象。

根据上述七要素本文试图对设计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校园意象进行比较研究,现分析如下。

1.校门。

大学校门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发挥着交通枢纽和安全防卫的功能,还承担着第一印象的“门面”的角色。

校门既是校园建筑的典型标志,又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诠释着校本历史文化和精神理念。

通过研究,发现宁波大学校本部正大门在校园公共意象中出现的比例较高,有79%的受访者能画出正大门的大致平面现状或其造型标志。

受访者普遍认为宁大本部正校门简洁、朴实、大方、有厚重感,是宁波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2.建筑。

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建筑主要包括校园内比较有标志性的、或对使用者而言功能意义比较明确的建筑物。

[7]建筑最易被记忆和再认,是识别校园景观的重要参照。

就大多数受访者而言,建筑群是直接被感知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元素。

建筑群的体量、尺度、空间、功能、造型、用色等对校园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是校园空间布局。

[8]意向图调研中发现,建筑在意象元素中出现率最高。

如“宁”式建筑楼群在181份样本中有161份样本表明了其意象的主导地位,占比89.0%。

根据调查,受访者认为,宁大本部校园的“宁”式建筑楼群(又称包氏教学楼)、阅览楼、图书馆、安中大楼等建筑风格多样、外形差别显著、功能差异明显、可识别性较强。

尤其是“宁”式建筑楼群中1、2、3、4、5、6号楼的群团式结构使整块区域的建筑空间结构清晰、形体特征鲜明,色彩宁静,整体围合感和环境的可意象性较强,与阅览楼连成一体,形成轮廓清晰、恢弘的空间,统称为南天门,构成意象地图图中最主要的组成元素。

由此可知,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判断结果基本吻合。

大多数被访者在绘制宁大本部意象草图时,均首先绘出重要建筑,再以建筑为重心组织其他区域或道路交通线。

建筑的功能越主要,表达的意象就越强烈。

但是,建筑元素出现的频率在校内使用者与校外使用者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校内是使用者对建筑单体的使用程度较高,因此,其意向性就越强,而校外使用者则建筑的形体特征产生较强的意象,而且建筑所处的位置及与交通线的连线也影响着使用者的意象。

3.道路。

道路是使用者或观察者移动的通道,道路有联接其他环境元素、划分区域边界的功能,两条道路的交叉路口还可以起到节点的作用。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道路占据重要地位。

道路在城市意象中不仅具有有自明性与连续性,还具有指向性。

[9]结构清晰、主次分明的道路易成为校园整体意象的骨架,给校园人群以较高的校园空间认知度,常用的路径对意象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经典的校园规划中,设计者坚持四个最重要的原则:

人车分流;

划分区域;

指示交通流向;

连贯通畅。

[10]宁大本部的道路设计是菱形方格线路,设计者的初衷是主干道行车、次干道行人、支路停车,实现人车分流。

(见图1)通过调查发现,本部校区中起到意象骨架作用的几条主路与规划中的主干道一致,这表明校园的整体规划在意象的结构性上起了应有的作用。

阳明路、宗羲路、祖望路与舜水路作为校园规划与意象的重要线路连贯了几个重要的区域意象,是校园整体的“骨干”。

但由于这几条道路方位不同,使用频率不同而致使意象的差别。

阳明路与舜水路联接、界定学生生活区与核心教学区,其意象程度远远高于宗羲路与祖望路,成为校内使用频率最高的线路。

而宗羲路、祖望路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性较低,故其可意象性也较低。

可见,校园空间意象与校园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整体来说,宁大本部道路可意象程度较高,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路牌设置不清、人车混流、道路指向模糊等问题。

校外受访者表示宗羲路、祖望路的标志设置很不明显,加上受到斯同路的影响,由此感觉道路规划比较混乱,常常让人“误入歧途”。

同时,由于受菱形网格的道路设计的影响,校园道路的方向性较差,80%的受访者对道路方向的认知是以建筑(南天门:

中轴线)为参照,知道怎样到达目的地,但问及从哪个方位过来却语焉不详。

因此,使用者(学生、教师、甚至是校外人士)习惯性地以建筑来指示方向或目的地位置。

就道路指向性这方面来说,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的意象判断存在冲突。

4.区域。

此处的区域是为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进行的简单的命名。

宁大本部校区按照功能特征划分成区域的原则,设计者把研究区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核心教学区、专业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后勤商贸区、绿色开放(greenopen)区。

(见图2)通过访谈,使用者对这种划分结果基本持认同的观点。

区域的主题单元明确,功能特征及环境特征清晰,对使用者具有独特吸引力,区域的可意象性很高。

对于本研究范围内的6个区域的主题元素的分析和评价如表1所示。

5.标志。

标志是空间中的外部观察焦点,其功能是帮助人们定位,利于人们观察认识环境。

[2]标志通常是一些简单的、特殊的实物,如建筑、路牌、店铺等。

标志的重要性在于使用者在辨别方向时对它的依赖程度。

[11]校园的标志主要包括校园的塑像,或建筑的某个部分、或其聚焦视线作用的自然景物等。

通过调查,发现受访者心中对宁大本部的印象,包括点状标志(建筑物)、线状标志(南天门),及面状标志(大草坪)。

对于宁波大学的地标,近90%的使用者认为,正门是宁波大学的地标。

安中大楼——校园最高的建筑——也被认为是宁大校园主要的地标,原因在于安中大楼的突出的空间可见性,使它在校园空间中易引人注目、易于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