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442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文档格式.doc

1672-8610(2013)9-0047-02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漱石”这一笔名,源自汉籍《晋书》中“漱石枕流”一词。

夏目漱石使用这一笔名的用意,在于形容自己顽固不化,是个怪人和异端者[1]。

漱石写下很多小说名篇。

《哥儿》,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邪恶势力和唯利是图的人际关系;

《我辈是猫》,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明治时期社会的种种弊病;

漱石的前三部曲《三四郎》、《其后》和《门》,以及后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和《心》,则主要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迷茫,并严肃地批判了日本盲目地模仿欧美“近代文明”的行为。

一、小说《门》概略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百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学创作需要在生活中储备材料。

但凡创造出优秀作品的作家,均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求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

夏目漱石也不例外。

从一定程度上看,漱石作品中刻画的人物,有着其本人的明显烙印。

漱石的小说《门》,更是集中地体现出这种意义。

《门》的出场人物,是其本人的真实写照,或是其形象的缩影。

小说《门》,1910年3月至6月连载于《朝日新闻》,1911年1月由春阳堂结集出版。

该作品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主人公野中宗助,原是东京的富家子弟。

他生性聪慧,豁达开朗,朋友众多,前途无量;

他还是一个不懂得什么叫敌人的乐天派。

宗助在京都大学读书时,认识了好朋友安井的女友阿米,两人在不知不觉中相爱。

没成想,他们被朋友、父母、亲戚以及整个社会抛弃。

宗助和阿米先后辗转京都和广岛,最后定居在东京山崖下一座不见阳光的房子里。

虽然日子贫苦,但夫妻二人和睦亲密,六年间未曾有过任何争吵。

然而,他们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除了购买日常必需用品外,极少接触社会,几乎体会不到社会的存在。

他俩是怀着身居深山的心境,寄居在大城市里的。

宗助“具有罪恶意识”,后来他决定逃到寺院,希望借参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转机。

但是,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摆脱世俗的羁绊,也得不到精神上的解脱。

宗助悟出,自己不是一个能走进寺院之门的人,也不是一个不进门也可以安心的人,而是一个伫立门下等待日落的不幸的人。

这也是该小说以《门》为题的缘由。

作品的结尾处写道,宗助不仅逃过了被公司裁员的命运,而且增加了五元的薪水。

弟弟小六给房东做书童去了。

生活还是看到了一些希望。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蕴涵了漱石个人的哪些信息呢?

二、孤独的知识分子

漱石在《门》中写道:

“手抓车中的皮革吊环也好,坐在天鹅绒的椅子上也好,宗助从来没有品尝过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温柔的心情。

他觉得事实上也不该苛求,大家都无非是仿佛在与机械之类摩肩接踵而过一样同车坐到各自的目的地之后,就下车扬长而去了。

”[2]

这段道白,刻画了主人公宗助的孤独形象。

他们被社会抛弃,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内心感受不到温情。

纵观全文,读者的确感受不到宗助与弟弟、佐伯叔父之间的亲情。

这说明,他本身就缺乏“亲情”这种感情元素。

即使宗助与妻子阿米亲密无间,未曾有过争吵,他们也仅仅是在一起共同生活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如何乐趣可言。

正如文中所说:

“(宗助)夫妇俩,每天晚饭后,都要面对面地坐在火盆的两侧,作一个小时光景的闲聊。

话题不外乎日常生活上的事。

不过,从来不作青年男女间那种艳情蜜语,关于小说或文学方面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他俩的岁数都不算大,却已像是那种过来人似的,天天过着朴实无华的日子。

看上去,好像一开始就是两个极平常、极不显眼的人为了结为例行的夫妇关系而凑合到一起来似的。

主人公宗助缺失亲情,也感受不到爱情的新鲜和甜蜜。

其实,这正反映了漱石自己的出身和经历,也是漱石婚后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在亲情方面,漱石的个人感情生活是非常贫瘠的。

他在精神上一直感到十分的孤独。

1867年2月9日,即明治元年的前一年,漱石出生在江户(今东京)牛入场横町。

父亲是江户的一个“名主”,母亲也出身于富有的家庭。

然而,漱石的出生没给家里带来任何欢乐,他自幼就很不受父亲的待见。

漱石九个月大的时候,被送给了外姓人家,在盐原昌之助家当养子。

漱石十岁时,回到了自己的母家,仍遭冷遇。

养父母家庭的丑恶和亲生父亲的冷酷,给漱石幼小的心灵烙上了不安的印记。

他饱尝人间的虚伪、冷酷和自私。

正如后来他在小说《道草》中所说那样,“不论从生父看,还是从养父来看,他不是人,而是物品”。

[3]在爱情方面,漱石与妻子镜子一直不和,家里始终弥漫着不愉快的气氛。

结婚的第二年,镜子曾想投河自杀。

漱石曾作诗称:

“病妻室内灯昏暗,苦熬晚暮度秋天。

”[3]漱石留英期间,曾给镜子写信,倾诉自己的孤独,责怪妻子不回信。

而回国后,漱石与妻子的关系更加恶化了。

据说,漱石对自己的嫂子怀有爱意。

然而,他无法越过伦理和道德的底线,只能将爱意悄悄隐藏起来并融进小说之中。

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

超越伦理道德结合的婚姻虽被社会抛弃,但当事人相处得很好,如《门》中的宗助与阿米。

正常结合的婚姻则很不幸,如《行人》中的一郎与妻子。

但是,宗助与阿米被社会抛弃,在道义上进行着良心的自我谴责,这些原因导致他们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这,也可以看出漱石孤独的心境。

三、传统文化重视

漱石在小说《门》中写道,宗助与阿米夫妻俩多次提到《论语》的话题。

“睡前,宗助脱去衣服,换上睡衣,一面往睡衣上缠一根染有条状花纹的兵儿带,一面说道:

‘今晚看《论语》了,好久没读它了。

’‘《论语》里说些什么?

’阿米询问道。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两处提到《论语》。

一处为阿米担心自己被丈夫的弟弟小六讨厌,丈夫安慰自己时,问《论语》上是这样写的吗,另一处是,房东坂井说有一位艺伎很喜欢《论语》,不论乘火车还是赏风景,她的怀里总是揣着这本书。

可见,主人公时刻以《论语》等儒家的思想标准来审视自己。

这说明,东方的传统思想已经融入日本人的精神意识之中。

另外,“老土地向宗助做出解释:

当然喽,听说这里本来长满了竹丛,而在开辟的时候,竹根没挖掘掉,被埋进土堤了,所以土质特别紧,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也不会塌方的”。

[2]这是一段宗助与老土地的对话。

竹根凭借自身的握力,将斜崖紧紧握住。

斜崖虽有倒塌的危险,但奇怪的是从未塌方过。

笔者认为,这里的竹根暗指日本长期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形成的自己的传统文化。

漱石意在说明:

日本完全抛弃固有的东方传统文化,盲目地学习西方,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漱石的这一思想,与其深厚的汉学教养休戚相关。

漱石从小受到比较全面的汉学教育,他对汉学兴趣极大,曾在“二松学舍”专攻汉学。

他阅读了大量的汉学典籍,《左传》、《国语》、《史记》和《汉书》,还有唐诗宋词,无不涉猎。

他从汉学典籍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底蕴。

同时,他在思想上受到儒学伦理的影响,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这种思想意识,在其作品中如涓涓流水般涌现出来。

像《门》中主人公宗助曾说他的能量来源,除了热酱汤和热饭,再没别的了。

这些都是日本的传统食物。

而女主人公被取名为“阿米”,也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宗助夫妇被社会以道德的名义抛弃,生活在人际关系的“严冬”之中。

他们唯有互相依靠才能生活下去。

宗助依靠的正是阿米。

而这里的“阿米”不是作者随便起的名字,而是借用了日本固有的传统食物“米饭”。

可见,宗助要依靠传统文化才能生存下去。

漱石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也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后,在“文明开化”的口号下,盲目学习西方,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这是极其错误的。

漱石创作小说《门》,用以揭露现时日本社会的阴暗面,批判了所谓的文明社会的丑恶。

四、文明开化批判

1900年,夏目漱石获得了官费留学英国的机会。

同年10月28日,他来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心——伦敦,开始留学生涯。

漱石生活的年代,正值日本近代文明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日本,不加选择地引进了西方文化。

囫囵吞枣的后果是,人们变得急功近利,私欲无情,社会上流行拜金主义。

留英期间,漱石更是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丑恶本质。

这促使他用新的眼光审视西方文明,重新探索日本的未来。

他大量阅读西方书籍,探求真理。

他痛恨日本近代社会在思想上的支离破碎,对所谓的文明开化持批判态度。

1911年,漱石在和歌山市发表了题为《现代日本的开化》的演说。

他认为,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开化”,和欧洲是不同的。

欧洲的开化是“内发的”,它经由几百年的积累,“如行云流水,是自然发展的”。

日本的开化是“外发的”,是“在与外国接触”过程中被迫转化的。

可见,漱石对明治维新改革的不彻底性是有清醒认识的。

一方面,他认为文明开化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鄙视日本盲目的全盘西化。

最后他主张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既要超越旧时代的日本,又要改变日本的陋习,发扬日本传统的美德。

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漱石写出小说《门》等作品,反映了明治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明,不能确立“自我”,在动摇与不安中度日的精神状态。

这些作品揭露了日渐增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黑暗和丑恶。

在小说的结尾,宗助参禅失败,深深感到自己是一个伫立门下等待日落的不幸的人。

他对自己的利己主义行为忏悔自责,在爱情婚姻的小天地中蹉跎岁月。

这表明,在他的内心深处,传统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很强烈。

五、结语

夏目漱石才华横溢,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写下了不少传世经典,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

他用自己的小说,描述了一个个充满趣味的作品世界,创作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作品人物。

在艺术上,他独树一帜,区别于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文学,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的作品,深入探索了当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刻画出他们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无奈。

在思想观念上,漱石自幼深受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汉学造诣颇深。

同时,他又留学英国,精通英国文学以及社会文化。

他能够深刻理解西方思想文化之精髓,并且能够洞悉日本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过程中的得与失。

他清醒地认识到明治文化的轻浮浅薄性,严肃地批判了近代日本文明开化的盲目性。

他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找着平衡点,却又不知不觉地偏重于东方传统思想文化。

他提出的“自我本位”的观点,对近代日本人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磨炼,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散发出引领时代的光辉和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