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21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知识点-1隋朝大运河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咏史诗·汴水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写出此河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

(2)开凿的目的?

此河开通后有什么地位和作用?

(3)材料一中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是什么?

(4)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你是否同意皮日休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为什么?

2.在《隋朝运河》图中填注:

(11分)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为___,北至B为____,南至C为____。

(3分)

(2)隋朝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其中①为____水,②为___江。

(2分)

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会经过哪几段运河?

(写出运河段名称)(2分)

(3)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分)

(4)你能说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1分)

(5)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2分)

知识点-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材料一: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政灭亡。

此皆朕所目见。

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赏宝此三镜,

以防己过。

(1) 材料都是谁说的?

它的意思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他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

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2分)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一个例子。

(3)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

隋朝灭亡与他的统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

理由何在?

(4)根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材料四中他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6)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

4.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

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材料一中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

人们如何称呼他?

他有什么代表作?

 

(2)阅读材料二,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开元年间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3)除了“开元盛世”,唐朝前期还出现了哪些盛世、治世局面?

(4)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盛世是什么?

有那些相似之处?

知识点-3科举制度

5.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

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

阅读后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

什么朝代逐渐完善?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最关键的人物是谁?

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

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

什么朝代被废除的?

②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③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有何优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

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材料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视科举应试者,

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末清初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朝实行科举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现象?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促进了唐朝哪种文学形式的繁荣?

请写出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两位。

(4)材料四中顾炎武把“八股之害”和什么历史事件相比较?

为什么明清以后,科举制度受到人们的猛烈抨击?

(5)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种选官制度?

知识点-4唐朝民族关系

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 这句话是哪位皇帝说的?

它的含意是什么?

(2)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这一时期与吐蕃的关系如何?

知识点-5唐朝对外关系

8.材料一:

《唐玄奘西游图》

材料二:

玄奘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出75部

1335卷。

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他还曾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1)玄奘西行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

他的目的地在哪?

(2分)

(2)观察《唐玄奘西游图》,想想他西行途中可能会遇见哪些困难?

(2分)

(3)根据材料二中归纳玄奘的主要贡献。

(3分)

(4)你从玄奘18年的西游和19年的译经生涯中学到了什么?

(1分)

(5)根据课本中所学的玄奘取经的故事,说明历史上的玄奘与《西游记》中的唐三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9.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真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记》

材料二:

“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

并派了很多什么人到中国?

(2)这个国家受唐朝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二中“舍已为人传道艺”指的是谁?

他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10.材料一:

玄奘图像材料二:

鉴真图像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1)据材料一、二指出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两件大事。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

(3)这两个历史人物都在某些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说说哪些是他们共同的贡献?

他们所具有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材料三中的“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5)对比以上两种政策,你认为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知识点-6唐朝科技文化

11.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有许多走在世界的前列,请列举出来。

分析一下隋唐时期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辽宋夏金元

知识点-7岳飞抗金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

——秦观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

金军中流传着一句话: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对联中所指的“忠骨”是谁的遗骨?

“佞臣”指谁?

(2分)

(2)“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1分)

(3)“岳家军”是怎么回事?

他们取得哪些辉煌的战绩?

(4)有的人说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1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

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

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 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

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 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知识点-8宋元经济

14.材料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二:

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材料三:

市舶之利最厚(利润丰厚),若措臵(经营)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部门的兴盛?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5)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15.这些货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1)这种货币的名称是什么?

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的什么地区?

(2)它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作用)分别是什么?

16.材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古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

“中书省”……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

材料二: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世祖

(1) 材料一记载的是什么制度?

“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 基于材料二这种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7.材料一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丰收),

天下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西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最终又在什么时候完成?

(3)说明促使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知识点-9宋元生活习俗、科技文化

18.“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1)指南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说明了什么?

 

(2) 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 这首词的名称是什么?

是谁的作品?

 

(2)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词的风格有哪些?

(3) 词中的“周郎”指谁?

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连在一起?

20.“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

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他是哪朝人?

如何评价他?

 

(2)此书是什么体例?

记载了哪段历史?

21.材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

(1)这是谁的诗?

(2)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3)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

(4)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

明清

知识点-10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

22.材料一:

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