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doc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2至22课)
12课大一统的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
课本框架: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的统治
一、文景之治
背景:
西汉刚刚建立,经济萧条
治理手段:
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结果:
在景帝后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
推恩令(下令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接受主父偃的建议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教育: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经济:
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2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东汉的统治
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称为汉光武帝,定都洛阳,汉武帝在位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课本框架: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治理黄河:
1汉武帝治理2东汉明帝时期王景治理
农业进步:
(1)新的播种工具——耧车;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犁臂使用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2)北方普遍种小麦,南方种水稻;出现“千亩桑麻”的经营场面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丝织:
使用提花机
冶炼: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汉武帝大一统经济措施:
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这一经济措施的作用:
抑制了打伤人谋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
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东西二京:
西京指长安,东京指洛阳。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华。
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本框架: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昭君出塞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匈奴生产发展表现为三种产业:
畜牧业,冶铸业,农业
二、汉匈之间的和与战(和——战——和的关系)
1汉初,由于西汉国力有限,对匈奴采取被迫和亲的政策
2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力重新强盛,于是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意义)。
3昭君出塞:
在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向西汉请求和亲,汉元帝派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的意义: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题目参考全品14课第一道大题)
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窦固窦宪反击匈奴。
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框架: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定义:
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地区,叫做西域。
2张骞通西域过程: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
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访问各国。
作用:
汉朝和西域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成为中国的领土。
4注意:
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是由西域传入中原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经过地区: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P83丝绸之路图中注意:
安息指波斯帝国,大秦指罗马帝国)
2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的,起点是广东沿海港口
三、班超经营西域
1我国同欧洲国家首次直接交往:
指甘英出使大秦。
2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
指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
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逐渐普遍使用,对人类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
2地动仪是由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它能够测定地震方向(作用),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地位)。
三、医学
1华佗:
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2张仲景:
东汉末期人物,著作《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致病原则,他被后人称为“医圣”。
四、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宣传思想:
忍受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受到统治者支持(因为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
2道教: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张陵创建的。
宣传思想: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迎合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欲望,受到统治者支持
五、王充和《论衡》——反对迷信鬼神
六、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史学家,著作:
《史记》
2《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它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七、秦兵马俑———体现了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水平
18三国鼎立
课本框架: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
1交战时间:
公元200年
2交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都位于黄河流域)
3战争结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交战时间:
公元208年
2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3战争结果: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号
起止时间
创立者
都城
魏
220到266
曹丕
洛阳
蜀
221到263
刘备
成都
吴
222到280
孙权
建业
三国经济发展表现:
魏国兴修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
曾到达夷洲(指台湾)
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本框架: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嵌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由于西晋统治集团腐朽,爆发八王之乱,在316年,被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所灭
2内迁各族: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羌、羯、氐陆续内迁。
二、淝水之战
1东晋的建立:
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的贵族为了躲避战乱迁移到江南地区。
317年,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
2前秦的建立: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在汉人丞相王猛的帮助下迅速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3淝水之战:
383年,东晋和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
由于民族矛盾,前秦失败。
(此次战争出现的成语: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4淝水之战后东晋暂时安稳,在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建立“宋”,结束了东晋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2.江南地区较安定。
3.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南北人民共同劳动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本框架: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方的统一:
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之后迅速瓦解,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并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民族融合:
内迁的各少数民族长期同汉族居民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
迁都:
由平城迁到洛阳
原因:
P115页自己总结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措施:
分为六个方面。
语音: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政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礼法(风俗习惯):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2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北朝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这5个政权统称为北朝。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南朝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2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3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北朝人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
2注意P119页《齐民要术》这本书的内容
3《齐民要术》市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位)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北魏人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
2著作是《水经注》
3《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四书法
1王羲之东晋人被誉为“书圣”
2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
五绘画
1顾恺之东晋人
2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六范缜和《神灭论》
七石窟艺术
1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