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9595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名次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8、自我同一性:

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9、关键期:

是个体早期生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0、正强化: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积极刺激的过程。

11、负强化: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12、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3、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

14、惩罚: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5、实质性的联系:

指表达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16、非人为联系:

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17、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8、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9、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0、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立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1、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22、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3、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4、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5、结果期待:

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26、效能期待: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27、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是表示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关系的。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9、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0、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31、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括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32、重组性迁移:

指重新组合原有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3、一般迁移:

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34、具体迁移:

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35、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6、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7、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层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水平的下层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8、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9、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40、知识:

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41、理性概括:

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42、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42、记忆:

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43、遗忘:

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重现。

44、前摄抑制:

是指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45、后摄抑制:

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42组块:

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过程。

43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义的提供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44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45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46上位学习:

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7并列结合学习:

是指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是指相互联系的过程。

48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49操作熟练:

操作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0动觉:

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

51原型定向:

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内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的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5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53、原型内化:

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浅的、简缩的形成的过程。

54、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55、心智技能:

也成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56、复述策略:

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57、精细加工策略:

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深层加工策略。

58、生成性学习:

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

59、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60、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61、问题: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62、问题解决:

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为此而运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63、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其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64、功能固着:

是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65、发散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66、态度: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67、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8、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69、伦理: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他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70、替代强化:

就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就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

71、从众:

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72、心理健康: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73、心理评估:

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里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74、心理辅导:

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75、替代强化:

当事人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76、自我控制:

是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77、系统脱敏:

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映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是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映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映。

78、任务分析:

是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个种子目标的过程。

79、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80、教学策略:

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