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思想史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思想史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⑦数量众多且努力工作的人口的重要性
3.边际学派的主要信条P167
①集中关注边际
②理性经济行为
③强调微观经济
④使用抽象、演绎的方法
⑤强调完全竞争
⑥需求导向的价格理论
⑦强调主观效用
⑧均衡方法
⑨将土地和资本品合并
⑩最小的政府干预
4.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P196
庞巴维克把利息的来源归结于时差,认为利息存在于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相交换的场合。
论证了只要存在迂回生产过程,利息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以此批判马克思的剥削利息论。
1、人们低估未来的心理,是时差利息论的主观心理基础。
2、基于人们低估未来的心理,拥有现在物品而不消费的人有理由得到利息收入。
3、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交换的本质:
工人拥有未来物品——劳动(的成果)
资本家拥有现在物品——生活资料
遵循等价原则,工人不能得到未来的全部劳动产品,和资本家交换现在物品——生活资料时,他必须向资本家支付利息贴水。
利息=未来劳动产品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
5.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论和资本节欲说P107
资本节欲说
西尼尔提出“节欲”是劳动和自然要素之外的第三个生产手段,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手段。
他指出资本积累是节欲的结果,而利润是对节欲行为的报酬,并且正如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一样。
他极力赞美资本家的节欲行为,把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归功于节制行为。
西尼尔把主观心理因素引入到政治经济学中,把资本家的“节欲”类比工人的“劳动”,企图以此否定工资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抹煞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辩护。
西尼尔的节欲论不仅是19世纪中期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武器,而且后来被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继承。
最后一小时论
西尼尔在1836年的报告中论证到:
依据现行工厂法,工人每天工作的11.5小时中,前10小时生产的价值只能补偿资本家垫支的资本,余下的1.5小时生产的价值构成资本家节欲的报酬——“利润”。
如果把工作时间减少1个小时,那么纯利润就不能实现,如果减少1.5小时,那么总利润也不能实现。
“最后一小时”论是“节欲”说的补充。
“最后一小时”论说明资本利润的合理性,弥补了自斯密以来不讨论资本利润合理性的缺陷;
“最后一小时”论说明了这个合理利润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足够长的劳动时间的基础上。
显然,西尼尔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家获得利润辩护,极力抹煞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特征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益和谐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对立;
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认为政府是工人阶级的代表;
反对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周期性危机;
否认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认为人性是可塑的;
反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主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7.西斯蒙第的经济浪漫主义学说
经济浪漫主义是指把小生产理想化并企图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经济思想。
经济浪漫主义主,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唯一的途径是使现代社会重新回到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中去。
认为中世纪宗法式的农业和行会手工业是最美好的生产方式。
呼吁国家采取措施,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实现宗法式的合作关系,以求得财富分配的平等和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
经济浪漫主义尽管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它不懂得资本主义正是从小生产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看不到资本主义大机器是代替中世纪小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最终只能流于反动的空想。
第一,他不是要复古,不是要回到中世纪去,只是要求资本主义大生产能遵循小生产的经济规律。
第二,他也不反对发展生产,只是主生产要和消费的增长同步扩大,逐步地、有节制地发展生产。
第三,他也不反对技术改良和采用机器,只是想使技术改良、机器使用适合于人们消费的增长,能增加人们的幸福,不要排挤工人,而能减轻工人劳动。
他不反对机器,只反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式的使用。
西斯蒙第看来理想的生产方式是宗法式的农业经济和城市手工业。
和农村宗法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应,西斯蒙第主在城市实行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8.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认为,造成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此即第一个心理规律,它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人们的消费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速度却总是追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
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成为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为此就要设法刺激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会趋向递减,在凯恩斯看来是因为,如果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比较悲观,那么资本边际效率肯定会趋于低落;
如果投资者的预期比较乐观,投资就会高涨,使供给增加、供给价格降低,从而使新增产品的销售收入趋于下降;
投资的高涨会使资本产品的需求增大,引起这类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大。
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使得乐观预期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也趋于递减。
3.流动偏好
凯恩格斯认为,人们在心理上更喜欢以现金形式来保护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财富。
这种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便称之为“流动偏好”。
不能及时充分地转化为储蓄和投资,直接压低了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并且利率提高的压力使得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相比更趋于偏低,从而影响了投资需求的扩大。
三大心理定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稳定,导致消费不足;
由于消费不足,经济拉动主要应该靠投资;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私人投资者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导致投资不足;
流动性偏好,导致货币需求旺盛,在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的前提下,会导致利率偏高,从而导致私人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太高,进一步抑制了投资;
私人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受到压制,所以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改善私人投资者的悲观预期,调动私人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存在失效的可能区域,因此更加主积极的财政政策。
9.屠能的经济区位理论
屠能提出了农产品运输成本同生产区划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离城越远的土地则应生产运费越少的产品的原则,划出若干个以城镇为中心的同心圆:
中心是城镇,往外依次是自由经济(包括蔬菜、奶牛业等)、谷物轮作制、三田轮作制、最远为畜牧业。
10.哥森的两个定律
第一个规律是根据经验归纳得出的享乐递减规律。
它包括两点容:
(1)在对同一种物品的一次性持续消费中,享乐的量会逐渐减低直到饱和为止
(2)消费者重复消费时,也有类似的降低。
前者称为延长的享乐递减原则,后者称为重复的享乐递减原则。
例如:
人总会觉得喝下的第一杯水最解渴,第二杯就差了一些,如再喝第三杯、第四杯,非但不解渴,反而胀得难受。
第二条规律是在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基础上,在多种财货的消费进行选择时,达到最大享受总量的途径和方式。
戈森认为,一个人的欲望无穷,但其财力有限,而且在一定时间只能消费一定量的物品,如果他要取得最大享乐,就必须把财货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
这就是著名的个人消费者均衡原则,后人称为之“戈森第二定律”。
在现代经济交换中人们按照这个原则分配有限的货币收入,使得购买各种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均等,即MUx/Px=MUy/Py
11.萨伊定律
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2.斯密教条
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重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13.穆勒的折中人口论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完成第一次大综合。
为适应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不仅继承了斯密、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了萨伊、马尔萨斯、詹·
穆勒、西尼尔、巴师夏等人的辩护经济理论,而且还吸收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
在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上,他反对嘉图关于经济规律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特点。
认为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具有不同性质。
在价值理论上,他的价值理论是19世纪中叶以前的各种价值论的综合,是供求论、劳动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的折中产物。
在价值概念上,穆勒以交换价值代替价值,否认价值实体的存在。
在价值决定上,穆勒沿袭了过去的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
他完成劳动价值论到生产费用论的演变过程。
14.新古典综合主要思想
在经济政策上,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消除危机,并提出要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对需求进行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供给进行分析。
在经济制度方面,主混合经济论,即公私机构共同对经济施行控制。
一是主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是主在经济上升期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
一是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
二是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使用应“相机抉择”。
论述题
1.嘉图体系的解体为那两个分支,并且两个分支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两大难题:
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2.马歇尔综合性在他的价格理论中的体现。
3.马克思是如何化解嘉图的两个矛盾的。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嘉图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的分析,通过对价值本身的转化关系的分析,科学的证明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在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生产价格规律中,各部门资本家都依据统一的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各预付资本量大小成比例的平均利润。
各部门中商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主要是由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获得的平均利润的差额引起的,说到底是由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分配引起的。
因此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再说另一个矛盾:
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马克思巧妙地将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将工资压至最低,低到仅够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为止。
可见,这个点便是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刚好等价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抵消了资本家为劳动力支付的成本,即工资。
而剩下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便是资本的增殖,资本家得到的回报,相当于利润。
这样,资本家才达到了目的:
使他的资本增殖。
可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