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88168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名家诗导读苏轼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岂能。

  【导读】

  苏轼常常喜欢咏花自况,尤其喜爱咏高洁、幽独之梅花,现存的咏梅之作有三四十首。

《红梅》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原共三首,此选第一首。

此诗细致描摹了红梅的风姿小红桃杏色、酒晕上玉肌;

更写出了红梅的品格从表(冰容)至里(寒心)都是冰清玉洁,不迎合时俗。

红梅这种傲霜而开,不与百花争妍的特性,自然引起了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诗人在这首诗中,情与物化,既是咏梅格,又是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持高风亮节的人格写照。

三、四两句将红梅艳如桃杏之色与孤瘦遒劲之态相映衬,形象鲜明,被认为是咏红梅的绝唱,也成为后世许多画家画红梅的构思之源。

苏轼对此诗颇为自得,曾把它稍作改动,谱入《定风波》的词调中。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一评此诗曰:

细意钩剔,却不入纤巧。

中有寄托,不同刻画形似故也。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一云:

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

千古诗集有此体否?

此诗突破了唐诗依靠景物形象以抒情言志的创作窠臼,全无意象,纯以奇趣哲理取胜,这为过去所未见,故千古诗集未有此体。

然这实在是首好诗。

作者以才情驱遣笔墨,通过浅显而富有意趣的诗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客观的物(琴)与主观的人(弹琴者)巧妙结合,弹琴如是,其他事情亦如此。

  南堂?

[1]

  其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2]。

  客来梦觉知何处?

挂起西窗浪接天。

  [1]南堂:

位于黄州,南临皋亭,俯临长江(苏轼有另一南堂在惠州)。

  [2]此句谓竹席的纹理光滑如水,纱帐轻薄如烟。

簟:

供坐卧用的竹席。

  前两句写焚香昼寝,意境飘逸冲淡,后两句写客来梦醒,不知身在何方,故卷起西边的窗帘往外望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于是浪天相接的景象奔来眼底,意境自然巧妙地转入雄奇飞腾。

纪昀云:

此首兴象自然。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二)

  东坡[1]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2]。

  莫嫌荦确坡头路[3],自爱铿然曳杖声。

  [1]东坡:

《东坡八首》序: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因其地在黄州东门外,而作者所仰慕的白居易在忠州曾有《东坡种花》、《步上东坡》诗,故将此地取名为东坡,并以东坡作为自己的别号。

  [2]野人:

居住山野之人,作者自谓。

  [3]荦确:

大而多的山石。

  这首七绝是元丰六年(1083),苏轼贬居黄州因困匮、乏食躬耕于东坡时所作。

此诗主要写雨后散步东坡的平凡事件,而托意深远,耐人寻味。

首句以赞美之情描绘了东坡月下清景,次句则是对自己特立危行处境的概括,末二句用荦确坡头路象征人生旅途的坎坷,又用莫嫌、自爱二词表露自己以险为乐、视险为夷的人生态度。

本诗篇幅短小而极富情韵,意味隽永,故纪昀赞其风致不凡(《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二)。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一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神上与此诗有相通之处,可比较而读。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1],香雾空?

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2]。

  [1]袅袅:

形容微风转拂。

一作渺渺。

崇光:

增长着的春光。

  [2]红妆:

指海棠花。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所咏之海棠应是前面提到的黄州定惠院之东的海棠。

末二句想象奇特,以人拟花,使海棠具有了人的行为、习性:

喜着红妆、夜深渴睡。

这既是艺术的夸张,又是诗人深情的倾注。

恐的心理活动以及持烛照花的行动,无不体现了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同时,诗人在此也隐寓着自己寂寞凄清的心境。

情寓景中,水乳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题西林壁[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1]西林:

寺名,在江西庐山,建于晋代,宋时改名为乾明寺。

  [2]远近句:

一作远近看山各不同。

  [3]只缘:

只因为。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移汝州,路出九江,初游庐山,作此诗题于西林寺壁间。

赵翼云:

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作,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这首诗突破了山水诗写景抒情的传统范式,另辟蹊径,把写景与言理巧妙结合起来,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极富理趣。

诗的前两句以极其概括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总体外观,庐山的雄奇多变如在读者眼前。

在此基础上,后两句从认识庐山真面目这一角度阐发了一种人生哲理:

身在其中,往往不能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而不能认识事物全貌;

出乎其外,才能做到大局在握,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事物,从而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道理浅显而具有普遍意义。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说:

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次荆公韵[1]

  其三

  骑驴渺渺入荒陂[2],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3],从公已觉十年迟[4]。

  [1]荆公:

即荆国公,王安石的封号。

  [2]渺渺:

远远地。

  [3]王安石约苏轼在金陵买田居住,结邻终老。

  [4]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是在熙宁九年(1076),到此时已过了整整八年,这里说十年是举其成数。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移汝州,七八月间过金陵,与王安石会晤,诗即当时步王安石《蔷薇四首》韵而作,原共四首,此选第三首。

  这首诗是苏、王二人相交甚厚的一个明证。

苏、王二人政见虽不同,然而对彼此的人品和才学却互相欣赏。

据蔡?

《西清诗话》载,王安石于此次与苏轼流连燕语后,感叹道: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而苏轼在此诗中亦表达了对王安石的钦崇之情,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此外,这首诗亦揭示了苏轼当时的心境。

其时,苏、王二人,一个被贬,一个罢相,具体情况虽有不同,然遭排斥打击的处境却颇为相似,苏轼也和王安石一样深切体会到官场的复杂、险恶,心境比较孤清萧瑟。

因此,苏轼非常羡慕王安石能及时抽身引退,过上骑驴游肆山水间的闲适生活,并在诗中表示了要追随王安石买田归隐的意愿。

  惠崇春江晚景[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

  [1]惠崇:

见王安石诗《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注。

  [2]春江水发,河豚例向上游,渔人谓之抢上水。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题画诗要作得好,既要入乎画内,又要出乎画外。

诗人在这首小诗中不仅再现了画面所描绘的早春风光,而且凭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生活经验,对画面作了补充和发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故纪昀说:

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侧出霜根[2]。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1]李世南:

字唐臣,长于山水画,与苏轼同时人。

  [2]欹侧:

歪斜侧倒。

欹:

通?

  此诗于元?

二年(1087)在京师作。

原诗三首,今存二首,现选其第一首。

诗题已表明所咏之对象是秋景画,故诗从画着笔,于开头两句便把画面的主要构图和意境形象描述出来,使读者如亲睹这幅渗透着浓浓秋意的山林风景画。

更令人叹赏的是此诗并不停留于画面,而是有所补充和发挥,使这幅山林秋景图有着更深更广的含意与境界。

诗人从画面里的野水中有只小船,船上有个人处恣发想象,于三、四句中虚设了个黄叶村,将画境推向无限深远,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1]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2]。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3]。

  边鸾雀写生[4],赵昌花传神[5]。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6],解寄无边春[7]?

  [1]鄢陵:

今河南鄢陵西北。

王主簿:

邓椿《画继》卷四云:

鄢陵王主簿,未审其名,长于花鸟。

折枝:

花卉画的表现形式之一,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

  [2]见:

见识。

邻:

接近。

  [3]天工:

合乎自然的技巧。

  [4]边鸾:

中唐花鸟画家。

  [5]赵昌:

宋代花鸟画家。

  [6]谁言:

料不到。

  [7]解寄:

会寄托着。

  这是苏轼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

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故他在此诗提出的诗画创作理论也颇有见地。

其中关于形似的见解颇受后人注目。

他认为文艺创作不应停止在形似,而应有更高的追求神似。

这种看法是从中国文艺创作重写意的传统发展而来的。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

夫所贵于画者,为其似耳。

画而不似,则如勿画。

命题而赋诗,不必此诗,果为何语?

然则坡之论非欤?

曰:

论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

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

此是对苏轼形似见解的准确理解。

同时,这首诗又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代表作,他以驾空议论起笔,层层推进,最后归结到论王主簿画,几乎全篇用议论,然议论有的放矢、中肯独到,且适当引入疏淡精匀、寄托着无边春色的画面,使人读来颇觉有韵味。

原诗二首,选其第一首。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1]

  江上愁心千叠山[2],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

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

径欲往买二顷田[3]。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4],东坡先生留五年[5]。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6]。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7]?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8]。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9]。

  [1]题下苏轼自注:

王晋卿画。

王诜,字晋卿,太原人,英宗女蜀国公主之夫。

宋代著名画家,工金碧山水,师法唐代大师李成,亦善淡墨平远小景,苏轼曾称他得破墨三昧。

王定国:

名巩,莘县人,工诗,曾从苏轼学文案。

  [2]江上愁心:

唐张说有《江上愁心赋》,这里借用这个名。

  [3]二顷田:

寄归隐之意。

语本《史记苏秦列传》:

且使我有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