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7346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文档格式.docx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贬义)。

试题评点 这是江苏卷首次用“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的方式考查成语。

这种题型姑且叫“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它更强调真实语境中成语的运用。

2012年的成语题实际上是“近义成语比较选用”。

经过多年的题型稳定后,江苏卷成语题终于在题型上有了变化。

尽管这种题型不是新题型,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了突破。

无论哪种题型,准确理解成语含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一根本要求不会变。

2.(2013·

江苏)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用成语。

(1)南辕北辙: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根据句子中“欣赏……却忽略……”可以看出,是有关取舍问题,故选用“买椟还珠”。

(2)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语境是多条道路归一,故选“殊途同归”。

(3)“如临深渊”与“如履薄冰”都形容谨慎戒惧,二者区别不大。

其实确定了前两个成语,就可得出答案了。

试题评点 该题沿用2012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语境中选填成语,不过,所给语境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是前两句,但第(3)句却有故意设难之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均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意义上区别不大,两个都可。

但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耗费了不少时间。

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

因此,该题不仅考查成语知识,还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如考生解题不懂得“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思维过程,而死抠第(3)句两个成语的区别,定会吃大亏的。

江苏卷连续两年都使用“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尽管有人诟病它,但它比传统题型所提供的语境更完整,更清晰,更能考查出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2014·

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

某些花卉当疏当密;

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

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

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用心:

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②怀着的某种念头。

“匠心”指巧妙的构思,带有褒义色彩。

结合语境,此处意思是强调“构思巧妙”,所以第一处应选“匠心”。

“别树一帜”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有洞天”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显然,第二处应选“别有洞天”。

至此,已经可以得出答案了。

“饱满”指丰满,充足。

“浑成”意为“自然”。

第三处强调的是“景物的自然,没有刻意修饰”,所以应选“浑成”。

试题评点 该题虽在题干上与2013年相同,依然是“选词填空”;

不过所选的“词语”不只是成语,还有两个实词。

如果说江苏卷2014年语言文字题“大变脸”了,那么,近几年来首考实词,则属于“大变脸”中的“小变脸”。

好在该题难度并不大,考生对这六个词语并不陌生,只要调动语感,审读全句,代入后再读读看看,应该没什么问题。

4.(2015·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疑不决。

踟蹰: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第一处应选“徘徊”。

“积聚”多用于财富、力量等。

“积淀”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

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第二处应选“积淀”。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根据语境,第三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选“废寝忘食”。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命题形式同2014年一样,采用语段形式,选择两组实词、一组成语填空。

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办法。

如本题中的两个成语“废寝忘食”与“宵衣旰食”,一熟一生,且区别最明显,从适用对象上一下子就能区分开来。

虽说语段的语境较大,但还是要根据该空所在的句子前后来判断。

如修饰“智慧”只能是“积淀”,或者“智慧”与“积聚”不搭配。

有意思的是,2015年该题语段内容是说读书是智慧之源,而作文题又是谈智慧的,是否有互文照应之妙。

江苏卷此类题型命题已经很成熟,考生也很适应了。

5.(2016·

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

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

“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与众不同”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

“标新立异”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观行为,第一处应选“与众不同”。

“机敏”的意思是“机警灵敏”,多用于形容人的反应能力。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

(眼光)尖锐”,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感觉、目光、洞察力等。

第二处强调“感觉敏锐”,应选“敏锐”。

“焦躁”的意思是“着急而烦躁”,多用于形容人的心理。

“浮躁”的意思是“轻浮急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

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侧重点不同。

第三处应选“浮躁”。

试题评点 该题无论是考查点还是题型、难度,都与前几年保持一致,较好地体现了首题稳定的意图。

答此题固然要仔细辨析词义,但更重要的是确定语境,选准词语。

如“机敏”形容人的动作,“敏锐”形容人的眼光,而语境中有“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提示。

而选“焦躁”还是“浮躁”更要看语境,第三句是一个语境相对的并列句,后半句有“默默耕耘”,前半句与之相对的当然是“浮躁”了。

词语题越来越重视语境的把握,这是大趋势。

1.纵观江苏卷近几年的词语题,你发现其命题有何特点?

答案 近几年来命题保持稳定,表现在:

(1)考查点

①词语类型:

两组近义实词,一组近义成语,主要是常见常用而易错的词语。

②目的:

把词语与语境结合起来考查,重在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2)题型:

提供一个较完整的语段,提供三组词语,要求选出恰当的一组。

2.江苏卷词语题的命题特点对于词语复习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1)以成语复习为主,带动实词复习。

(2)对于成语复习,须坚持:

①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中华成语数量庞大,积累不可能漫无目的,而是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具体说来,主要指历年高考题中出现过的成语,教材中出现过的成语,生活中常见且易错的成语。

积累要多要素并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积累成语,不可一味强记,要结合语境,要在运用中识记,如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②把握语境是关键。

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

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对于实词的复习,重点是近义实词,重在积累、掌握辨析方法。

(4)加强做题训练。

在训练中要突出对语境的把握,因为近几年词语题突出对语境的考查,做题不能靠“觉得”“好像”这样朦胧的感觉,重在在语境中找到依据。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意义方面辨析

(1)辨析词义的侧重点

①安置 安排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置”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安排”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陡峭 峻峭

答案 “陡峭”重在“陡直”,“峻峭”重在“高峻”。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

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

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词义的侧重点,才不会用错。

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2)辨析词义的轻重

①妨碍 妨害

答案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②诬蔑 诬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