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7303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

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

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

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莽原和未名社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

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人。

沉钟社1925年创立,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门做情诗的团体。

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

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

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

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成立。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

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

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

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

“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

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

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

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鸳鸯蝴蝶派。

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鸳蝴派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有《玉梨魂》、《广陵潮》等,主要刊物《礼拜六》。

受到文学研究会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

学衡派。

因《学衡》杂志而得名,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为其主将,反对言文合一,反对新文化运动。

甲寅派。

因《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章士钊,提倡复古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创造社主将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阳翰笙等。

太阳社有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张: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工具性,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

主要错误:

对中国社会缺乏准确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对象存在错误观点;

夸大文学作用;

宗派情绪浓厚。

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

创造社与太阳社;

鲁迅和茅盾。

革命文学论争产生了积极的后果。

1930年左联成立于上海,这是左翼文学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刊物《北斗》、《萌芽》。

1936年左联解散。

左联主要贡献:

①组织各种团体,推动左翼文学发展;

②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展开斗争;

③重视理论批评,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

④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③重视培养文学青年。

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

②组织上的关门关义、宗派主义。

1930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

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

两个口号的论争。

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

1936年《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文艺界达到广泛团结。

第四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其中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错误,这集中表现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和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上。

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面。

与革命文学思潮相比,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或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3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主要有“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要求艺术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

京派以“乡村中国”为其主要创作内容。

“论语派”因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而得名,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

后期新月派也提出了超脱的文艺观,崇奉“健康”与“尊严”的原则。

梁实秋以“人性论”来攻击无产阶级文学,遭到鲁迅及左翼作家的批评。

“自由人”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指苏汶,他们极力反对文艺的阶级性而誓死捍卫文艺的自由。

左翼作家对其进行批判。

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章,既批评了“留声机”论也批评了非政治主义的观念。

1930年到1931年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右翼文学组织,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意识,遭到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批判。

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壮大,浪漫主义思潮大为减弱,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

现代诗派是30年代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主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施蛰存。

其小说深人、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及性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穆时英、刘呐鸥。

他们的小说用缤纷的色彩和快速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的病态文明,注意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感觉与印象。

第五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937~1945)

抗战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迅猛发展。

1938年,“文协”成立于武汉。

其会刊《抗战文艺》是战时历时最久的刊物。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文艺大众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等小型作品涌现,缺点是流于概念化和内容空疏。

1938年后,郭沫若等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国统区进步文艺活动的中心。

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上海租界的文艺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的成就表现为杂文和戏剧创作。

杂文有唐弢、柯灵等“鲁迅风”杂文创作,戏剧有阿英的南明史剧等。

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

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然存在。

1940年前后发生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为主,葛一虹则对旧形式全盘否定。

郭沫若、茅盾、胡风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40年代最大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风格。

1945年发生了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仍处于主潮地位,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则处于较弱地位。

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仍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人,他们的创作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标志着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策派因1940年陈铨、林同济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它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与权力意志,适应了国民党专制主义的需要。

1938年梁实秋发表了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受到张天翼等作家的批评。

第六节解放区文学的兴起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942年5月,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

此次会议旨在解决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作家与大众的关系、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从生活、思想、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问题,《讲话》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

这种提法有失偏颇,但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它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

新秧歌运动出现;

大批作家深人生活;

出现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人物新的作品。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

①现实主义成为唯一思潮,一花独放,现代主义、浪漫主义黯然失色。

②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

文学思潮艺术方法和手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和开放性,产生了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的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开展了整风运动。

王实味强调文艺要暴露黑暗,其文章《政治家·

艺术家》和《野百合花》受到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国统区文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开始进人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1.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章

要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鲁迅的早期生平。

《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

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

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

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

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四.鲁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

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

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

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

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