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691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保护法教案.docx

《环境保护法》教学教案

教授教师:

张健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学会做一些保护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情。

3、思考我们小学生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教学步骤:

一、出示图片:

印度洋海啸、西南大旱、汶川地震

1、 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灾难?

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

1、一.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2.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小结:

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办呢?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自1982年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三、了解《环境保护法》

1、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保法的特点:

规范性和强制性

综合性和广泛性

科学技术性

3、立法目的: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 4、保护对象:

《环境保护法》将环境界定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该法在明确了依法保护环境范围的同时,特别强调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四、把环保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拥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是听了几次环境报告,或参加几次环保实践活动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我们自身从平日的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培养起来。

1、小组讨论:

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认识低碳生活:

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五、把低碳生活意识融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1、选用节能电器,省电每天做到。

2、点亮节能灯,省电看得清。

3、电视机屏幕暗一点,节能又护眼。

4、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

5、科学用电脑,节电效果好。

暂时不用电脑时,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当彻底不用电脑时,记得拔掉插头。

6、巧用电冰箱,省电效果强。

电冰箱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

7、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

8、在马桶中放几瓶水,就可减少水量。

9、坚持无纸办公节能环保,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10、用太阳能热水器,省电又省气。

11、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地球负担。

12、巧驾车多省油:

驾车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13、出门骑上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

14、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才是环保新时尚。

15、减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16、每月少开一天车,节能省油靠自觉。

17、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绿色购物节能源。

18、少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森林减碳排。

19、学会废物新利用,将垃圾变为有用材料。

六、总结延伸

1、设计环保广告语,宣传环境保护。

2、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环境保护法》教学教案

课题《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教授教师:

张健

  教学过程:

  第一步:

通过提问复习导入新课:

  

(1)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

  

(2)面临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请同学们就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节新课。

  第二步:

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法规。

  教师引导提问:

同学们看教材第二段:

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请大家思考,宪法的这一规定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划上相关重点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第一目题内容,概括出教材上所介绍的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

  根本大法:

《宪法》

  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专门性环保单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请同学看投影资料:

材料分析(详见扩展),说明制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第三步:

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教师提问: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在环保法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划出相关内容并总结:

它是我国环保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对环保方面的社会关系实施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规范,是环保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教师提问:

贯穿于环保法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教师重点分析"三同步"、"三统一"

  教师提问:

我国环境保护的其他原则还有那些?

  学生回答:

  2、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

  教师重点分析这一原则的核心是"防"还是"治"?

为什么?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防",即着眼于产生环境问题的危害,否则就容易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结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因为环境污染于破坏一旦形成,一般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不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恢复的,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所以必须以防为主。

  3、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教师分析:

凡是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不仅有开发的权利,而且有保养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凡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治理污染或补偿污染损害的责任。

  4、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提问:

在环境保护中,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环境质量好坏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攸关,尤其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每个公民都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

  第四步: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用结构图表示如下:

教案点评:

  此教案采取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新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相关法规及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内容

活动课:

保护环境保护家园

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和全球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对我国和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活动形式:

开展"拯救家园行动"

活动时间:

前期大约两周时间;后期反馈持续至本学期结束

活动地点:

某一街道

前期准备:

1、思想动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行动起来,为改善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2、设计调查问卷:

(由学生自行设计)

3、小组分工确定每人调查重点。

4、设计活动程序:

搜集资料--问卷调查--考察街道--整理分析资料--班内交流--设计"拯救家园计划"--成立环保小组--开展环保活动

活动过程:

1、学生按一定数量比例自发结成小组,并分组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

收集全球因自然资源被人类随意破坏而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图片;考察本地区环境现状、被污染情况及其原因,研究讨论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中学生在保护环境中肩负的责任。

2、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考察),获取调查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从各种调研结果、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可能。

3、初步的交流。

学生将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班级内部充分交流,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案。

成果展示:

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具体实施过程中:

(1)教师可先出示一些由同学们事先收集的反映环境被污染后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图片,并请收集者进行解说,以营造气氛。

(2)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全班加以解说。

(3)小组交流对身边环境现状的考察情况。

(4)学生们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讨论并交流解决方案。

如--这一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长此以往,我们的生存环境将变成什么样?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吗?

怎样有效地解决生活垃圾?

等等。

活动评价:

(略)

活动反馈与延伸:

1、小组出示本组"拯救家园计划",全班讨论、综合,根据实际成立环保小组,分工合作。

并以班级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

2、由组长带领环保小组活动,并作好活动记载,每月汇报活动成果,全班进行评比。

每月评出"环保小标兵"。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