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6474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教案Word下载.docx

阶级关系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

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2.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史学者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的启示:

允许学术自由,促进思想解放;

允许人才流动,使其“择木而栖”;

人民多谈国事,为对决策者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

定期开学术研讨会,各自取长补短。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1.思想主张

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以“礼”治国

强调等级和秩序

调整“礼”和“仁”的方法

中庸。

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以“德”治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

世界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2.文化贡献:

《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

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

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

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

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1)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黑格尔认为:

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

但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

——《中国研究孔子真实性 西方人如何看孔子?

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

核心思

想:

“道”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评价

(1)积极意义: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绚丽画卷,其中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2)局限:

其辩证法忽略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

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四、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

1.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

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孟子:

“仁政”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张施行“仁政”(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

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倡导“养浩

然之气”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道”与

“人道”的

关系

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

(2)荀子: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唯物思想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对“礼”的

认识

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3)庄子: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齐物”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逍遥”

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社会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

顺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哲学思想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认为: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认为: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慕容齐《道家与道教定义》

 

2.墨家思想

(1)“兼爱”(核心思想):

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

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2)“非攻”:

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

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

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提倡节俭:

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3.法家思想

(1)思想: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2)影响:

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③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一、“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等等

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

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而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