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3207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Word格式.docx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第二节”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三节”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见《教育学》“第三章”;

又见《教育概论》“第二、三章”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

教育万能论;

人力资本论;

筛选假设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见《教育学》“第二章”;

又见《教育概论》“第四、五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差异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见《教育学》“第四章”;

又见《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现代教育论》“第五章”

(一)教育目的l.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见《教育学》“第五章”;

又见《教育学基础》“第四章”(—)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

1958年的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七、课程见《教育学》“第六章”;

又见《教育学基础》“第六章”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日标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的来源;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

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

经济囚素;

文化因素;

科技革新;

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见《教育学》“第七、八、九、十章”;

又见《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参观法:

自学辅导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见《教育学》“第十一、十二章”;

又见《现代教育论》“第九章”

(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l.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知行统一;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

情感陶冶;

实践锻炼;

自我教育;

榜样示范;

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

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体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见《教育学》“第十九章”;

又见《教育学基础》“第九、十章”及《博仁教育考研辅导内部资料一》

(一)教师1.教育的概念与类别2.教育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一章”1.学校萌芽的传说2.两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二、三章”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道德教育;

论教师;

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逍遥”的人格理想;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

《中庸》;

《学记》;

《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又见《中国教育史》“第四章第一、二、三、五、六节”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五章”;

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五章第一、二、三、五节;

第六章第一至五节”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

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

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关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