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125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2019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2.《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5.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6.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

“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

A.宗法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君主专制

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

8.《周礼》记载:

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

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

A.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

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9.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10.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

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1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四川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12.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  )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

D.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

1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14.《汉书•宣帝传》:

“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

诏曰: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据此可知(  )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15.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16.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17.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

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18.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门第望族是主要的依据

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19.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

刘邦意在(  )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  )

A.提倡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21.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

20.98之比。

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

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22.《晋书·食货志》载:

“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金属货币完全萎缩

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2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

25.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

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26.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  )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27.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C.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28.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  )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论语》成为儿童学习考试必备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29.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夏候阳算经》《周牌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

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

A.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

B.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

C.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D.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

30.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

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31.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这反映了唐太宗(  )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3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