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027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docx

最新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1)领会

1.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鲁迅认为,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区占有、选择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从这一基本构想出发,形成了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

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2.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人的现代化

3.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

①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②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发展时期,当鲁迅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具体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他是顺应历史的要求来作出选择的,他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放弃对一些具体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

(二)理解、运用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

②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的一页,他重视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对今人也有所启发;

③鲁迅对于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具体文化领域的价值与整体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今人提供了一种参照。

④鲁迅不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且在各具文化领域里勇于破旧立新,树起了作为新与旧分野标记的里程碑;同时鲁迅自身所具有的全部的内在矛盾也无疑在标志着一个特定的文化时代。

补充:

1.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

同时与此相联系,鲁迅还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造国民性”这一历史命题。

 

第二节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领会

1.鲁迅成为文化伟人的客观条件

历史的机遇是产生文化伟人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鲁迅生活的时代,适逢中国处于翻天覆地变化的阶段,经历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这是一个文化面临着历史性转变的、可以同欧洲文艺复兴媲美的伟大时代。

主观:

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天才条件。

2.鲁迅的“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文化素养上,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以及自觉地融中西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几乎包容了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

②在文化识见上,鲁迅对“传统文化”和“活着的文化传统”方面认识深刻,且与封建文化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

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培育的“阿Q现象”的发现。

3.鲁迅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韧性的战斗精神,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念、勇气和毅力(鲁迅一生坚信:

世界上本没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以及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②雄伟的人格力量,主要表现在“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蔑视一切名号、名声和桂冠,摆脱一切名利束缚,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无私而无畏。

(1)理解、运用

1.鲁迅式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的开放性。

鲁迅善于打破常人固有的习以为常的思维秩序,以一种全新的时空观念来思考问题,如鲁迅的杂文尤其善于联想。

开放性思维的形成与鲁迅自觉接受近代科学思想分不开,特别是鲁迅“两极相合”式的联想,使问题思考达到惊人的深刻,如鲁迅批判左派时的观点;②思维的反叛性。

鲁迅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传统性思维、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怀疑”,正是怀疑思维的运用,使鲁迅对事物的思考达到惊人深度;③思维中采用简洁、明快的判断方式。

在鲁迅的思维判断中,很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和本质特征作直截了当的揭示,常常是快刀斩乱麻式地排除偶然性和个别性,以最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作判断式表述。

如鲁迅因此而得“刑名师爷”的称号;④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分析思维方式,鲁迅常采用“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这是鲁迅在评估中国传统文化时之所以比同时代人更深刻、更系统、更整体化的重要思维根源。

2.构成鲁迅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

①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在文化素养上,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以及自觉地融中西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几乎包容了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文化识见上,鲁迅对“传统文化”和“活着的文化传统”方面认识深刻,且与封建文化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

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培育的“阿Q现象”的发现。

②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

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念、勇气和毅力(鲁迅一生坚信:

世界上本没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以及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蔑视一切名号、名声和桂冠,摆脱一切名利束缚,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无私而无畏。

③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包括:

思维的开放性;思维的反叛性;思维中采用简洁、明快的判断方式;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第3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领会

1.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外国学者也常常是通过鲁迅来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正如美国人史沫特莱在《论鲁迅》一文中认为:

“在所有中国的作家中,他恐怕是最和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错综复杂地连络在一起的人了。

2.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①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征是从实际出发,面向现实,实事求是,绝不回避矛盾。

正视现实是进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承认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发扬实事求是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今中国仍具有现实意义;②韧性的战斗精神,体现在敢于在无路中寻找出路和反对匹夫之勇,坚持智勇结合的、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

这对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的中国具有积极精神导向作用;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人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长久的精神财富;④鲁迅在各个具体精神文化领域中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深刻反省,直接为当今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思想资料,在多方面给人以启示。

 

第二章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1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识记

1.鲁迅的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籍贯浙江绍兴、生于1881.9,卒于1936.10

2.鲁迅1898年5月赴南京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翌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以上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及梁启超《时务报》、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天演论》),1902年1月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求学,1904年进入仙台医专(导师:

藤野严九郎、章太炎)。

3.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主要的文学活动

①创办刊物《新生》,后流产;②1907年始在《河南》上发表文言文,其中《人之历史》介绍进化论,《科学史教篇》介绍欧洲科技史,《文化偏至论》批判维新派,《摩罗诗力说》介绍和赞扬欧洲历史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作品;③与周作人合编《域外小说集》二册。

(二)领会

1.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如“长妈妈”给他讲故事,买《山海经》;“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教导),一方面使他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熏陶,另一方面更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2.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

鲁迅在路矿学堂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他从爱国主义出发,主要接受进化论的发展与变化的观点,这种思想与他后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结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进化论成为鲁迅与封建主义战斗的有力思想武器,当然进化论的局限性思想也在鲁迅前期思想中有所反映。

3.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

①中国的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狡猾,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他们的打击却软弱无力;②革命党人缺乏革命的彻底性,革命成功后很快就腐化倒退了;③革命党人不发动群众,以致革命到来时群众对革命全无所知。

(三)理解、运用

1.从家庭和个人经历角度看鲁迅从小产生爱国主义的原因

①家庭变故使他目睹旧社会的腐败,憎恶上层社会;②从小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子建立深厚友谊,同情他们不幸;③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及书籍,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民族的灾难和家庭的落败,以及因本人特殊经历而深切感受到的社会冷遇、封建道德的腐朽,都使鲁迅较早关注民族和祖国命运,迫切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从南京求学至“五四”前夕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①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爱国主义得到加强。

后来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其爱国情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时,剪去辫子后所写《自题小像》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②在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越发尖锐时,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戊戌维新变法开始,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识记

1.《新青年》创刊及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概况

1915年9月,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2.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1919年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1921年以东南大学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为中心的“学衡派”,1925年以章士钊主编《甲寅》杂志为中心的“甲寅派”。

主要揭露对方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扫清障碍。

3.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鲁迅领导、支持的文学社团的名称、代表人物、刊物、文学倾向等概况

①文学研究会代表现实主义流派,创造社代表浪漫主义流派;

②语丝社,《雨丝》,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生动、泼辣、幽默的“雨丝文体”;

③莽原社,《莽原》,鲁迅(领导发起)、高长虹、向培良,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朝花夕拾》均发表于此);

④未名社,《未名月刊》,鲁迅(领导发起)、韦素园、台静农,重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4.《彷徨》扉页引诗及题诗的基本情况

引有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5.《无花的蔷薇之二》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表示“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提出“打落水狗”的革命口号;

《纪念刘和珍君》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

(二)领会

1924年至1926年间鲁迅在彷徨中求索而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

①对各社会阶层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更为清楚了。

他这时期写的小说和杂文从许多方面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对工农大众有了更深的信任;

②对中国革命道路与方式的理解逐步明朗了。

从“医学救国”到“弃医从文”反映了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和方式的苦苦思考与选择,主张“改革”、有自己的“党军”;

③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更为了解了。

鲁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的自我,都有十分清醒的剖析。

在《后记》中无情的解剖自己。

(2)理解、运用

“五四”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

①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集中体现了翻地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卓越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