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9690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

《鸟》1课时

《动物笑谈》1课时

《狼》2课时

17猫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101页

1.积累重要等词语。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4.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5.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问题、找到答案的能力。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猫》中写“我”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污涩(sè

)怂恿(sǒngyŏng)蜷伏(quá

n)惩戒(ché

ngjiè

怅然(chà

ng)诅骂(zǔ)妄下断语(wà

ng)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结合下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后来毛被烧脱了几块,更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若有若无

不大喜欢

结局

病死

丢失

打跑而死

(二)问题探究

1.三只猫的结局如何?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

第一只猫:

病死。

第二只猫:

丢失。

第三只猫:

打跑而死。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

“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

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

的。

2.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1)句子: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分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小猫的形态。

“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2)句子: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一二个小时”表明时间之长,即使如此,“我”也是“微笑着”度过的。

本句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3)句子: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乱跑,爬树,捉蝴蝶等行为,直接写出了第二只小猫的活泼。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第三只猫的不幸是什么?

(跳读第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5.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

证据何在?

凶恶的黑猫。

“逃”:

做贼心虚。

“衔着”:

铁证如山。

6.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快乐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愉悦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

厌恶悔恨、自责。

【课堂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

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不被注意;

春天来了,它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后作业】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冤枉动物或别人,或被人冤枉的经历?

请简单写下来,并写出你现在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猫》课文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问题探究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2.下面的两个句子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

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所以,好久不愿意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3.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

怎样做?

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妈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4.品味下列语句。

(1)“三妹常常取了……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扑”字妙在何处?

这一句用一“扑”字不仅塑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如在眼前。

作者喜爱的感情也因此表露无遗。

(2)“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黑猫怎样的感情?

句中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这一句表示黑猫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作者自然对它愤恨、气恼。

句中“逃”“衔着”最具表现力,“逃”表现黑猫做贼心虚,“衔着”表明铁证如山。

(3)“想到它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将“我”的“暴怒”“虐待”比喻为“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什么好处?

这样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极度愧疚之情,用“针”形容造成的痛苦之大。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写作特色

1.描写生动,抒情真挚。

本文描写很生动,能够抓住特点作恰当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

抒情也很真挚,三次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酸辛”,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2.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3.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文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讲述三只猫的不幸命运,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文中猫的不幸命运,其实正是旧中国众多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写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侮辱和蹂躏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根本没有办法逃脱,也就是说,他们的悲剧是必然的。

正如文中的张妈,猫被无辜痛打后尚能悲鸣,而她对主人的无端怪罪只能默默无言,连辩护的权利都没有,作者把这一深刻的主题通过三只猫的遭遇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具。

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

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1.做课后相关练习。

2.预习第18课。

【板书设计】

 

18鸟

课本第102-106页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鸟的特点。

3.找出相关句子,明白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师:

出示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

刚刚我们看到了古人诗歌中鸟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今人笔下的鸟。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秋实。

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

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49年定居台湾。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相关背景】

《鸟》收录在梁实秋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的第一集中。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同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因为担心自己之前的政论会招致日军的迫害,与家人商议后独自去往重庆后方,直到1943年才得以与家人团聚。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1939年在四川重庆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1.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掌握下列字词读音和词语释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羽翮(hé

)蜷伏(quá

n)瞵视(lí

n)抟(tuá

n)鸟啭(zhuà

n)

曳着(yè

)长喙(huì

)斑斓(lá

n)丰腴(yú

)秾纤(nó

ngxiān)

倏地(shū)伫立(zhù

)釉绿(yò

u)鸢鹰(yuān)筵席(yá

n)

踞立(jù

)跼蹐(jú

)感喟(kuì

)戟张(jǐ)褴褛(lá

nlǚ)

窗棂(lí

ng)鸱枭(chīxiāo)

(2)掌握下列词语的释义。

瞵视:

瞪眼注视。

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