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37756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docx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范文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

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讨论的一个热点。

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与会代表,都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

今天,我和大家讲一讲乡村振兴战略是怎样提出来的。

  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发展战略上开始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其中,第五小部分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强调了2018年要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有“五句话、二十个字”,重点是什么?

习总书记同志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进入新世纪之前,我国采取的是农业支持工业的战略,工业的发展要从农业中汲取资金,当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除了早期像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来自于对别国的掠夺之外)的工业发展走的都是这样一条道路——工业发展靠从农业中汲取资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也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转折点就是新世纪。

如果从一个重大事件来看,这个事件就是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4年9月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第一个趋向,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我刚才讲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除了极少数靠掠夺积累资本的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工业的资金都来自于农业。

第二个趋向,即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

那么,“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是指什么程度呢?

在理论界我们把它叫做工业化中期阶段。

也就是说,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基本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工业就有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不再需要从农业中汲取资金了。

当然,农业因为长期为工业提供资金,也已经疲惫不堪了,需要工业为其“输血”。

在“两个趋向”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

  那么,2003年、2004年是什么情况呢?

从教育方面看,还有一些农村的教育是农民办的,包括农村学校的设施建设、经费,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筹集的,当时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从医疗方面看,2004年,接近80%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20%的农村居民有医疗保障,这个保障来自于哪里?

主要是东部地区,就是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还没有完全取消的一些地区,但是这种保障也是非常低水平的。

因此,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受农民的欢迎,截至2007年9月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85.5%,参加农民近7.26亿人,参合率达86%,2008年6月已经实现全面覆盖的目标。

  2005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__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具体部署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二十个字”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是有区别的,后面我们会详细讲。

  这一阶段,我国实行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对农业减免税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2005年12月24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有望在2005年的最后几天被彻底取消”。

农民种地再也不用纳税了,这是一个大喜讯。

2006年1月1日,为了纪念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个日子,河北农民王三妮自筹资金铸造了一个鼎,并起名为“告别田赋鼎”,这也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喜悦。

  从2004年开始,我国相继实行了“四大补贴”政策,即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

虽然现在已经对“四大补贴”政策进行了改革,但当时实施“四大补贴”政策是有重要意义的,深受农民欢迎。

第一个是良种补贴,这个补贴是从2002年开始试点,2004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推开的。

现在主要的农产品品种,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都实施了良种补贴。

第二个是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这个补贴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按照农民承包的土地亩数面积计算。

第三个是农机购置补贴,就是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补贴,这一补贴最初大体上补贴三分之一,后来变成定额补贴。

第四个是农资综合补贴,这项补贴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各种原料成本开始上升,农业生产资料也开始涨价。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享受的好处由于涨价而消除了不少,因此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给予了补贴,就是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除了实行“四大补贴”政策,国家还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

这些对于农民来讲都是利好的消息。

  2004年开始,我国对主要农产品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格。

2004年、2005年主要是对稻谷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2006年开始对小麦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

当然,对于其他的农产品,我国也实行了相应的价格保护政策。

  在公共事业上,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00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开始在全国逐渐推开建立农村低保,低保制度建立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2007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2年11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013年11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认为这更多指的是农村居民,因为城镇居民惠及的发展成果要比农村居民多得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六部分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调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些都是过去没有提过的。

  简单归结一下十年来我国在农业农村政策上的重要变化。

  1.最低收购价格及其改革。

我国从2004年、2006年起在主生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2008年起,国家提高了对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2008年,国家在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也是一种最低保护价格政策。

  由于2008年后政府最低收购价逐年提升,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也逐渐高于国际生产价格。

2015年、2016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同类农产品价格,每种产品价格在不同时期高出的幅度也不同。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改革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2016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生产者补贴政策,保证农民不吃亏。

2014年,中国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大豆和棉花实行目标价格制度。

  2.农村社会事业。

从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看。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并强调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09年开始实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就是新农保。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保基本,就是保障农村养老基本生活、基本需求。

广覆盖,就是逐渐提高覆盖面,最终让所有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都纳入制度里。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从这个文件起,国务院就开始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当然,现在并没有达到水平完全一致,还在统筹的过程中。

《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从医疗保险领域看。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在这之前,城镇居民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

但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一旦得了大病怎么办?

尤其是农村居民,一个家庭辛辛苦苦积累很多年的财富,只要有一个家庭成员得了大病,治病费用就可能让这个家庭返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开始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但这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大病保险水平还是不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在一起,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就出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保)。

城乡居民医保从2016年开始实施,到2018年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达到一致,让保险在区域上可以互相接续。

比如,江西的农民到北京或者黑龙江打工,他的保险可以带走,这样既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又有利于农村居民整体医疗保险水平的提高。

  3.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业农村政策。

十八大以来的农业农村政策在很多方面还体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上。

我简单地给大家梳理一下。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题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六部分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现在,有些乡村确实建设的非常漂亮。

2015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就是用于指导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文件还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