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发表文档格式.docx
《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发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发表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病人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和行为来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看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
积极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有效缓解、迅速治愈、防止复发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临床许多疾病的产生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由于部分疾病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对病情极度担忧,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会出现种种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对治疗效果和疾病康复带来严重影响。
1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方法
1.1焦虑多见于慢性疾病或疾病反复发作的患者。
这类病人由于病史长、反复治疗、反复检查、用药,症状却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疾病对劳动能力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不仅使患者极度焦虑,对医疗的信任度减低,入院时还常常存在怀疑、抵触情绪。
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安置病人休息,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入院宣教。
介绍责任护士、主管医生及同室病友,使他们尽早解除陌生感。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往,向病人提供疾病的可靠信息,多关心、安慰、鼓励病人,同时,鼓励病人之间来往,让有同类疾病且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讲述自己的体会,使病人缓解焦虑,树立治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紧张恐惧心理多见于急性病及抢救患者,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毒、外伤或急诊手术病人等。
这些病人多表现出症状严重,如剧烈腹痛、大出血、肢体伤残等,甚至有窒息、休克、生命垂危等情况,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人及家属缺乏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恐惧。
对这类病人,护士除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外,还应热情、耐心地解释,使病人从护士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消除对医护的不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病情稳定后可向患者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收费标准,医生视病情根据诊断治疗的需要给予检查和用药。
通过与患者不断沟通,逐步打消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树立治愈的信心,以积极稳定的情绪更好的配合治疗,缩短治疗时间,早日康复。
1.3绝望多见于恶性肿瘤及慢性病久治不愈并发症较多、经济困难、疗效不佳等患者。
一部分病人因对疾病有所了解或经久不愈,或者担心疾病的转归,对治疗失去信心,会流露出绝望的心理反应。
他们用药后大部分都希望短时间见效,如果一时未见效果,有少数病人会对一些治疗护理措施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
对这些病人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热情、有分寸地给病人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及副作用,讲解治疗和护理措施的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深入了解病人的生理状况,以娴熟的技术为病人解除机体的病痛。
护士还应准确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经常耐心、诚恳地与病人交流,有意识选择治愈或好转的病例开导他们,使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热情、周到的治疗护理感染他们,使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护理工作的效果。
1.4充满希望这是所有医护人员最希望见到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疗效和预后都在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这类病人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素质较高,相信现代医学技术,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医护人员,相信通过医生的诊治和精心的护理,自己一定会康复,充满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这类病人治疗中的一点点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使其时时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这会对疾病的康复起到较大的协同作用,也是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对所有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种期望。
2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原则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护士要帮助患者解除躯体上的病痛,并克服各种心理上的障碍,促进其身心康复,这些职责决定了护患关系是一种有目的的治疗性关系,需要护理人员认真刻意、谨慎促成和建立。
因此要求护士主动接触患者、关心患者疾病,同时满腔热忱地面对患者,将对患者的爱心、同情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同时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社会及家庭问题,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帮助。
3.2护士素质要求
221护士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沉稳,给患者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逐步取得患者信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222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及操作技能训练,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能够合理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并轻松完成护理操作,沉着处理护理工作中的应急事件,不仅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护士更好的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护士自身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23护理人员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以健康、愉快、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态度和观点,饱满的精力和耐心去影响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
要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水平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要热爱护理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善于团结人,诚恳地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要正确地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4.3语言艺术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因此,语言的内容要严谨,高尚、符合伦理道德原则。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在患者面前的语言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
一句好的语言、一句体贴入微的问候,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可缩小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护士的语言只要能充分表达对患者的善良意愿与同情,只要能以文雅和善感人的语言给患者以鼓励、信任、安慰体贴和关怀,患者就愿意沟通。
护士要用自己的语言使患者产生信任感,才能全面了解患者、诊断治疗疾病和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因此要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5.4心理护理中的健康指导
在心理护理中给予患者合理的健康指导是与患者建立充分信任关系的重要保证。
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科学、客观的了解。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让患者学会正确观察病情,了解检查结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相应的解释,耐心进行开导和精神支持,并且适当举出实际病例,这样患者更容易接受疾病的常识,而且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
只有患者对疾病有科学的认识,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疾病。
另一方面,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宣教、调整心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在医疗环境中恢复身心健康,但部分患者对院外的日常生活存在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分析疾病带给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不便,提供解决、克服的方法,鼓励患者在生活中尽量保持心情愉快。
有困难时应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尽量多和家人朋友交流。
多参加社会文娱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其积极的、充满信心的生活态度。
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3小结
总之,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要通过与病人的密切配合,以良好的仪表、举止、语言、行为和情感去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由悲观变为主动、由懦弱变为坚强、由盲目变为自觉、由消极变为积极,以达到促进病人身心早日康复的目的。
篇2试谈心理护理眼科手术护理中的作用
【摘要】新医学模式下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健康的心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笔者对我院的部分眼科住院患者进行了加强心理护理及观察。
【关键词】眼科手术;
心理护理
手术是眼科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手术中受术者的心理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因素之一,现就我科受术者的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历年来我院的眼科手术受术者,手术方式分别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值入术、抗青光眼术、斜视矫正术、清创缝合术、眼内容物摘除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等。
1.2方法将病人心理状态分为3型:
1紧张恐惧型:
病人紧张、恐惧,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怕疼痛、怕出血及伤及邻近组织,担心进修医师在自己眼上练刀,有时全身颤抖;
2忧郁焦虑型:
病人有诸多的心理压力,如被眼疾折磨的痛苦而悲观失望。
老年患者担心手术会造成双目失明、孤独、失望;
知识分子患者恐惧手术会给自己的事业造成毁灭;
干部患者怕手术会给将来工作带来不便;
年青患者焦虑术后会影响后半生的不幸和单身;
城市患者怕术后留下后遗症而影响前途和美观;
农村患者担心经济困难而耽误治疗;
3淡漠型:
严重病人多表情淡漠、自抱自弃、精神不振、反应迟钝。
2心理护理
2.1紧张恐惧型我们向这类病人详细耐心解释术中的情况,向病人讲解手术的目的、方式、经过,麻醉的目的、方式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情况,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
对病人提出来的合理要求在遵守医疗规章制度保护性原则下妥善解决,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3.2忧郁焦虑型我们通过安慰、开导、详细解答他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解除病人的顾虑,应用语言引导病人的观念转移,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解脱以及体会新认识所带来的愉快情绪。
4.3淡漠型这类病人多较严重,心理压力大,决不能认为其反应迟钝、丧失知觉,而不重视保护性医疗制度,对此类病人除应积极采取临床方法解决具体病症外,更应加强心理护理,用妥善的言语和现实的治疗方法,来安抚病人,控制病情的发展,以获得病人的安心治疗。
3结果
由于积极采取上述心理护理措施,术中患者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而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期
4讨论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1],手术护理是躯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的综合运用过程,手术病人除了一般病人具有的被动、依赖、敏感、自卑、感知异常等心理状态外,其主要心理状态是焦虑、恐惧和多疑,这些心理状态可导致情感障碍、自主力障碍、人格障碍等异常表现。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性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借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2],过度持久的焦虑情绪,易造成全身相关联的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中介机制,并制约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进而影响手术的进行或术后的康复,因此,在保持手术室环境安全、肃静、整洁,室内温度符合规定要求外,对各型有关并发症患者术前要进行调整治疗,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给予药物纠正与治疗,必要时手术中请相应科室医生共同监护,及时处理异常现象,使病人有安全感。
在做好整体护理的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尊重、关心、体贴病人,说话态度和蔼、工作认真。
因此,操作中要注重一个“准”字,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结膜下注射、球后封闭,准确无误,泪道冲洗轻松自如,以娴熟的技术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
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以情胜情”的治疗原则,心理护理正是用护理人员的职业情感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化护理的实施,心理护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所重视,事实也已经证明:
正确、及时、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治愈率和生命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而在整个心理护理过程当中,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知识层面和护理技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护理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掌握大量人文科学等一些周边学科的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