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6220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走近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的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二、重点研读

(一)典型意象

意象赏析

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作者幼年时曾经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的细雨,意境就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二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呢?

明确: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所开之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

浣溪沙》)。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这六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什么?

◆实指:

美丽的姑娘,诗人渴望并追求的爱人。

如同《蒹葭》中的女子一样,永远“宛在水中央”,追求而不得,情感热烈而感伤。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虚指:

象征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这种理想和追求具有普遍性。

它就像与丁香姑娘短暂地相逢便离去一样,不可把握,只能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长久的惆怅。

我们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理想或希望呢?

它稍纵即逝,却能给人一丝安慰,即使失去了,也还是满心热切地期望着,热烈而哀伤地等待着。

(三)艺术特色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的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三、心灵回响

《雨巷》是一首极富美感的诗歌,无论是在朗读还是在分析鉴赏这首诗的时候,都要注重整体把握,不能割裂诗歌整体的朦胧意境。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歌曲《雨巷》,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中体悟本诗的意境。

一、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意象

(一)何谓“意象”

意象也叫物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自然、生活的图景。

可以是诗的整体,也可以是诗中单个的图景。

如:

雁、鹰、黄鹂、乌鸦、菊花、杨柳、江、河、楼台、钟鼓等,它和意境构成了诗歌形象。

(二)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言志,诗言情”,但古诗又往往忌直贵曲,大多是借助一定的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长期的创作实践,各种景、物有了自己固定的含义象征、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

松:

刚强挺拔,不畏强暴,勇于抗争。

竹:

虚心向上,高风亮节,严守节操。

梅:

高洁孤傲,傲霜斗雪,报春信使。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君子。

菊花:

不同流合污,出世隐逸的隐士。

(三)揣摩意象含义,把握作者情感 

1.抓特征,多联想

人们之所以将某种特定的情感寄寓在特定的景、物中,总是借助一种相似点或相关点,这往往就是借助景、物的某种特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利用谐音,故古人折柳赠别,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还有“长亭”“短亭”常是古人送别之所,故也表离别之意。

又如:

月,圆满,表思乡,表思亲;

大雁,候鸟,表思归,表念远;

浮云,飘荡无定,象征游子,又因能遮月蔽日,又比喻小人。

2.联系全诗,结合语境

揣摩意象的含义不能机械,因为同一景、物在不同的诗歌中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故而更多的时候需要联系全诗,结合具体语境来体会。

二、精典例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上阕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2.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答案:

1.少年:

歌楼、红烛、罗帐;

情感体验:

温柔缱绻、欢乐甜蜜。

壮年:

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

漂泊不定、孤单寂寞、凄苦难耐。

2.“听雨”是全词的线索,他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戴望舒:

从绛色悲哀里走出的时代歌手

诗是跟着时代

又领着时代走

——朱自清《今天的诗》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出现过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的一群诗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称他们为“现代派”,戴望舒就是其中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

纵观戴望舒早期的诗作,在朦胧的气氛中,总流露出一种寂寞、凄苦、酸痛、厌倦的情绪。

戴望舒一方面“想象自己是世俗的网所网罗不到的”,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坐在“世俗的网”中的某一个角落,可怜地抽理网上飘动的丝而作诗哀叹。

戴望舒的诗通过亲身的感觉,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体现了处在大变革时代中的知识分子的某种无奈。

这时期戴望舒的作品充满了自怨自艾和无病呻吟。

“为赋新诗强说愁”是戴望舒这一时期作品的思想特征。

当然,这与戴望舒早期受“不健康的旧诗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戴望舒的作品处处是“颓废的伤感的声音”。

同时,这一时期的作品对当时的青年也没有产生什么积极作用。

而且早期的戴望舒还一度注重音律美,要使新诗可以吟咏、押韵、甚至讲究平仄,同时他喜欢运用旧的词藻,写新的意境,或在旧诗河中寻找新的诗情。

这在前面所引的几首诗中已不难看出,这也和他后来提到的“不一定拿新事物来做题材,旧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的一个新情绪的时候”的主张是相吻合的。

不过,从戴望舒留下的早期作品来看,似乎成就并不大。

这之后,戴望舒读了法国魏尔伦等象征派诗人的作品,开始喜欢上那种独特的音节,才不斤斤计较中国的音律。

写诗的技巧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最突出成就就是《雨巷》(1928年)。

不仅是《雨巷》,戴望舒的诗大都会有一种像是江南梅雨中在葱郁的山川田园之间飘浮着忧悒的气氛,这种忧悒,恰恰形成了戴望舒这一时期诗歌的特殊情调。

诗人戴望舒在苦难中,振羽重获新生,用精炼的语言,纯熟的技巧,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和希望,映现了中国人民高贵的品质和坚毅的信念。

而这也恰恰是一个时代诗人所必不可少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所在。

这时期的作品大都收录在《灾难的岁月》里。

若不是诗人在1950年宿然谢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诗人还会写出更完美的诗篇,为中国新诗赢得更多的掌声和喝彩,这是我们深深引以为憾的。

纵观戴望舒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说《雨巷》是诗人前期的成名作而使诗人一举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的话,那么《我用残损的手掌》无疑是诗人后期作品的压卷之作。

也正是循着《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个轨迹,诗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感受,终于完成了从“纯艺术”到“时代诗人”的伟大升华,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不朽地位。

红楼梦

一、作品介绍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

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著,后40回无名氏续;

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二、人物形象

贾宝玉

贾宝玉的性格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

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

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林黛玉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判词与宝钗合二为一,故不究一二)。

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

今世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与贾府千金贾敏的女儿林黛玉,少时其母因病辞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

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薛宝钗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判词与黛玉合二为一,故不究一二),薛姨妈的女儿。

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

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

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

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

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

因《红楼梦》80回后的篇章已失落无考,宝钗真正的结局也无考了,而因第五回有宝玉游太虚时听闻的曲文,后世推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三、背景探究

《红楼梦》书中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

凤姐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探春是“生于末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