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621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docx

完整版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

课题类型:

设计□实验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余朝庆

学号: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091班

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俞云老师

开题时间:

 

2013年4月8日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研究意义(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有了重大转变,非均衡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主流。

增长极理论是非均衡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增长极的优先发展,通过其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促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评测方法。

阐述产业集聚的含义和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条件和方式,阐述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并对产业集聚各种测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2.增长极形成的动力系统和作用机制。

介绍增长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总结增长极理论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重点探讨增长极形成的创新动力、产业结构转换动力、产业集聚动力、市场动力和制度推动力,并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进行详尽分析。

3.产业集聚和增长极的关系。

解析产业集聚和增长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产业集聚的作用和局限性,研究从产业集聚到经济增长极的转换机制,提出增长极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4.重庆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计算重庆市主要行业的区位熵指数,研究重庆各行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评价其产业集聚的静态状况。

通过计算重庆市主要行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重庆市各行业产业集聚的发展速度和动态特点。

在此基础上,总结重庆市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意义

1.从产业集聚和增长极形成的角度研究非均衡发展战略,把产业发展和地理空间结合起来,抓住了关键,把握了总体,弥补了单纯从产业或空间方面研究经济发展的缺陷,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创新。

2.对主要行业的区位熵、产业集聚指数和重庆各区县的行业集中度进行了测算,衡量和评价了重庆市主要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和动态变化特征,为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3.从重点产业选择、政府角色定位和配套制度设计等方面,为重庆实施产业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提供了较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1.产业集聚是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形成的。

其宏观条件包括:

生产要素、社会资本、全球化的市场和政府产业政策。

中观条件包括:

较长的价值链、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产业竞争与技术创新。

微观条件包括:

生产成本和区位品牌。

2.增长极的形成是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包含创新动力、市场动力、产业结构转换动力、产业集聚动力以及制度推动力等基本要素。

在这个系统中,创新是增长极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

创新能够改变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的转换和优化为载体,传递创新动力,继续推动增长极的增长。

3.产业集聚是增长极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产业集聚和增长极具有一些共同要素,他们都是以一定地理空间为载体,都要求存在关联性强的推进型产业,都需要建立良好的配套服务系统,都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但是增长极在产业选择、资源优势、创新力度、区位条件、外部联系等方面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含工作重点与难点及拟采用的途径)

研究计划

第一章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本文研究的背景

1.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本文研究的目的

1.1.4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产业集聚及其形成

2.1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聚现象

2.2产业集聚的类型

2.2.1轴辐式产业集聚

2.2.2大企业集聚

2.2.3企业集群

2.2.4马歇尔产业集聚

2.3产业集聚的形成条件

2.3.1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2.3.2特定的产业成长条件

2.3.3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驱使

2.4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

2.4.1自发形成

2.4.2政府强制培育形成

2.4.3政府引导培育形成

第三章增长极及其作用机制

3.1增长极的本质内涵

3.1.1增长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3.1.2对增长极概念的争论及总结

3.1.3增长极理论蕴含的基本经济思想

3.2增长极形成的动力系统

3.2.1创新动力

3.2.2产业结构转换动力

3.2.3产业集聚动力

3.2.4市场动力

3.2.5制度推动力

3.3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3.3.1支配效应

3.3.2乘数效应

3.3.3极化效应

3.3.4扩散效应

3.3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3.3.1支配效应

3.3.2乘数效应

3.3.3极化效应

3.3.4扩散效应

第四章4.从产业集聚到经济增长极的转变

4.1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极的关系

4.2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局限性

4.3实施经济增长极发展战略

工作计划

1、论文进度安排

1月14日之前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教师

2月18日-3月9日毕业实习;实习结束提交实习报告,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进行毕业论文

3月10日-4月10日完成开题报告

4月11日-5月5日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完成初稿;

5月6日-25日毕业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

5月26日-6月10日毕业论文定稿、并打印、装订,上交给指导老师

6月11日-15日指导教师评阅论文,拟评语、答辩问题

6月16日-25日小组答辩、大组答辩;指导教师结合指导、评阅和答辩情况给出成绩

6月27日-7月1日毕业论文材料整理、总结和材料归档

2、工作重点:

以产业集聚作为切入点,研究增长极的内涵、动力和作用机制,并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分析重庆市的产业集聚现状,探究重庆市非均衡发展战略,寻求重庆市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对策。

3、拟采用的途径

1.查阅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的相关的优秀期刊及硕士论文

2.查找关于人民币结算与商业银行业务方面的书籍

3.搜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数据结合数据说明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优势与不足

4.对应总结的不足和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咨询专业的老师再加上专业的资料文献,提出解决方法。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闫逢柱,乔娟.  产业集聚一定有利于产业成长吗?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

[2]白津夫.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0

[3]张望.  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4]丁如曦,李富田.  西部小城镇的产业集聚条件分析——甘肃天水10镇情况的调查[J].甘肃农业.2010

[5]高伟凯,徐力行,魏伟.  中国产业链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江苏社会科学.2010

[6]刘艳萍.  产业集聚、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0

[7]杨贞,李剑力.  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

[8]童馨乐,杨向阳,陈媛.  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

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

[9]李妍嫣.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发展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

[10]朱英明.  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技术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外文文献:

[1]BjörnAlecke,ChristophAlsleben,FrankScharr,GerhardUntiedt.  AretherereallyofGerm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anditsdeterminants[J],2006

[2]JunKoo.  Agglomerationandspilloversinasimultaneousframework[J],2005

[3]EdwardL.Glaeser,JanetE.Kohlhase.  Cities,regionsandthedeclineoftransportcosts[J],2003

[4]OlgaAlonso-Villar.  Urbanagglomeration:

Knowledgespilloversandproductdiversity[J],2002

[5]RichardE.Baldwin,PhilippeMartin,GianmarcoI.P.Ottaviano.  GlobalIncomeDivergence,Trade,andIndustrialization:

TheGeographyofGrowthTake-Offs[J],2001

[6]MasahisaFujita,DapengHu.  RegionaldisparityinChina1985–1994:

Theeffectsofglobalizationandeconomicliberalization[J],2001

[7]TschanghoJohnKim,GerritKnaap.  ThespatialdispersionofeconomicactivitiesanddevelopmenttrendsinChina:

1952–1985[J],2001

[8]JanI.Haaland,IanWooton.  Antidumpingjumping:

Reciprocalantidumpingandindustriallocation[J],1998

[9]PaulAlmeida,BruceKogut.  TheExplorationofTechnologicalDiversityandGeographicLocalizationinInnovation:

Start-UpFirmsintheSemiconductorIndustry[J],1997

[10]G.E.Battese,T.J.Coelli.  Amodelfortechnicalinefficiencyeffectsinastochastic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forpaneldata[J],1995

附一篇引用的外文文献

Previousstudiescosts,knowledgespillovers,diverseintermediategoodssuppliers,anddeeplaborpoolsaspossibledriversoffirmagglomeration.Amongthesecandidates,knowledgespilloverslieatthetheliterature.Ifknowledgespilloversaresoimportant,itfollowsthatfirmstendtolocateinproximitytocapitalizeontheknowledgestockinneighboringfirms.Therefore,agglomerationandspillover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