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皆欲以发有余之财/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D.两浙唯杭州晏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B.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C.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D.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62.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采取了怎样的救灾措施?
【答案】
1.B
2.D
3.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4.纵民竞渡;
让诸寺大兴土木。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
散发,发放/发作。
B:
都是“于是”的意思。
C:
想要/将要。
D:
……的样子/这样。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即可。
“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翻译为:
“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据此断句为:
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故选D。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句中“流徙”意思是“流离迁徙”,“惠”意思是“恩惠”。
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
①“吴人喜渡,好为佛事,希文①乃纵民竞渡,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划船比赛,②“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寺院大兴土木。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
“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
“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安定,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①微行②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
“尔有子乎?
”答曰:
“否。
”“有田产乎?
”曰:
”“然则何以自给?
”日:
“吾恃养蜂耳。
“尔蜂几何?
“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
“我有两京十三省③,渠④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
“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
”翁曰:
“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⑤蜂自啖⑥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
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
“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
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
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两京十三省:
两京指南京、北京;
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
他。
⑤听:
听作则,任凭。
⑥啖(dà
n):
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尔蜂几何:
______
(2)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
(3)得不馁:
(4)竭泽取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然则何以自给?
(2)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______与______相当,最后联想到______与______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
1.
(1)多少
(2)交换(3)气馁(停止)(4)舀干
2.
(1)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2)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3.民蜂取蜜税收
4.太祖亲民,体恤民情;
太祖善于学习,接地气。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几何”:
多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然则”“何以”“啖”“卒岁”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
可分析“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一句。
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可分析“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一句。
268.试题分析: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
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太祖能与村翁交流,说明太祖亲民的一面。
如“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的语言描写可见太祖体恤民情的优点。
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一乡村,见到一个村里的老者,问老者的生辰八字。
老者告诉明太祖他出生的年月日时,与明太祖的生辰八字一模一样。
明太祖问老者:
“你有子女吗?
”老者答:
“没有。
”明太祖问:
“你有田产吗?
“那你靠什么养活自己啊?
“我靠蜂来养活自己。
“你养了多少蜂?
”明太祖自己默念道:
“我有南京,北京外加十三个省,他养了十五桶蜂,数量上竟然一致的。
生辰八字和我的也一模一样。
”明太祖又问老者:
“你养蜂,每年卖蜜几次啊?
”老者答道:
“春季和夏季的时候,花多,蜂比较容易采蜜,也容易酿蜜,我就每月收割蜜(现在取蜜多采取搅桶方式)。
秋季过后,花就比较少了,所以菊花蜜不能够全部收割了,只能收割30%,留下70%,让蜂自己来靠这些余下的蜜来度过冬季。
我用春季和夏季所收割的蜜来换钱币、布帛、大米和小米,依卖蜜的收入,来养家糊口;
然而蜂有剩余的蜜,它们不会饿死。
到了第二年,它们就又可以酿蜜了。
我活到现在五十岁,就是靠着这些蜂而存活下来的。
”明太祖感叹道:
“国民就像这蜂一样,国君如果不懂得休养生息,只一味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般的榨取国民,国民怎么能够不贫穷而死啊?
国民都死了,国家连国民都没有,税自然也就没法再收了?
这就是不留多余蜜的原因啊。
蜂丈人今天所说的这些话,我要好好记着,这就是休养生息的办法啊!
”我从乡里老人那里听到的这些传闻,就写了这篇《蜂丈人》,想知道这名老者的姓名,时代久远,名字都遗忘了,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省略了蜂丈人的姓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
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
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
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
思念。
③前承示谕:
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
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
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3)诚能如是(_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
(1)味美
(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77.B
3.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
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
味美。
古今异义词,走:
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