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322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第一模块考试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常识(3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B.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科技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进入惟妙惟肖的虚拟世界。

②石油测井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道的测井员工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③我们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的意识,自觉地去保护它,但过犹不及,保护母语也要注意适度。

④在广场又一次见到了那个人,老远地她就看到了我,向我招手,笑容可掬地走到我面前,问寒问暖,像位老大姐。

⑤身处高三冲刺阶段的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父母的期待定将踌躇满志,全力以赴。

⑥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与颜真卿刚直的性格相维系;龙飞凤舞的草书与张旭旷达的性情相对应。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建设部要求,各地要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D.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等相关条例。

B.最近,各种保健品公司推出的所谓保健产品花样繁多,价格极高。

在购买者中,老年人的需求往往是最容易受骗的人群。

C.到目前为止,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D.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5.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这张我和您还有您家父的合影,对我弥足珍贵,我一直惠存着。

B.您的大作已经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C.新居落成,为答谢您,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莅临。

D.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6.某学校文学社发出了一封邀请信,请某知名作家担任顾问,下面的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您如能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您若接受邀请成为我社顾问,将令我社蓬荜生辉,望不吝赐教。

C.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社顾问,您定会欣然受此殊荣,敬望如约。

D.我社亟需您的鼎力相助,故请您担任顾问,敬请雅正,万勿推辞。

7.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二十四史”全都是纪传体史书。

B.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调。

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崩”指帝王死亡,《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不禄,大夫曰薨,士曰卒,庶人曰死。

D.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的七颗亮星,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小石潭记》用“斗折蛇行”形容溪水像北斗星排列那样曲折。

 

8.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祖道”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中的“祖”就是“祖道”。

B.《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是指祭祀或祭拜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冠是指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成年。

D.年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都是这种纪年方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以为:

认为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穷困:

贫穷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常:

意外变故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细说:

详细叙述

10.“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译为“使……撤退”。

这种名词、形容词或动词作谓语时表示“使宾语怎样”的文言现象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此类用法的一项是。

(3分)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B.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C.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D.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11.一般来说,宾语都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但也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时应将语序调整为“沛公在安”。

下列各项不属于此类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B.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C.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D.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1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A.首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出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B.颔联直叙眼前发生之事,表达对乘船远离的朋友的关切。

C.颈联以“浮云”、“落日”作比,背景廖阔,情景相融。

D.尾联中的“挥手”与“萧萧”再现了分别时的动人场景。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9分)

墨法思想与秦的富强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

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

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

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

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

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

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

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

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

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夸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

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

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

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

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

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

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

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甦生的基础。

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

两种文明的砥砺》,有删改)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开展自我更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无不体现在其中。

 

B.墨家法家倡导的政治主张既难行又难听,所以在民风奢华,缺乏开放的胸怀与自省精神的发达地区没人理睬。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因此,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西戎”之秦提供了改革蓝图。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分析了墨法思想成于魏却归于秦的原因,论述了中原文明自身存在的弊端。

B.文章通过中原发达地区与“戎狄”之秦的比较,论证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C.文章以秦国最终一扫六合、雄据天下,论证了朴素、务实的精神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D.文章介绍墨法思想后,分析了开化最迟的秦国富强的原因,并论证了富强带来的影响。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法思想培养了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推动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统摄四海,说明墨法政治理想在秦得以高度实现。

 

B.商鞅的“农战”立国思想与秦国百姓不善言辞文饰,不喜欢舞文弄墨、巧言令色,作风务实的国情相适应,因此大受欢迎。

C.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D.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