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1963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

“夫”,fú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

谷子。

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

“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

“之”,动词,作“到”讲。

  “畔”:

“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

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

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中所说“得道者”。

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

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

#8226;

背诵”一、二。

  2.补充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bì

):

同“弼”空乏(kōng)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

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

起,被起用。

举:

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

“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

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讨论第1段。

   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所以……”

  “是”:

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

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注意:

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

违背、受阻挠。

  “乱”:

动词,扰。

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

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

与“增”通假。

   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明确:

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

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艰险的环境,给人以 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 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 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

常常。

“过”:

过错。

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

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

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

“拂”,匡正过失。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

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讨论写作手法。

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

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富有气势。

  五、练习。

   1.完成“理解&

积累”三、四。

   2.补充作业。

   解释句子中黑体的字:

(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

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六、板书设计。

  孟子二章

  附:

《孟子二章》难句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单句里的判断句。

“是”是判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

“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

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因为不能解释“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而”是转折连词,“然”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

“然而”不是转折连词。

清朝袁仁林《虚字说》:

“‘然’为实然,语势缓,……而‘连’字直转也。

”“然”指一种情况,无主句;

“不胜”的主语因泛指省;

“者”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

又,“夫”或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或说同“彼”,作“那”讲。

  2.“如”,一般作“似”讲,但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