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189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docx

高中历史必修III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上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专题四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

(上)

 

张:

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历史教研员张汉林。

我旁边这位老师是北京二中历史教师王磊。

王:

大家好!

郝:

大家好!

张: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在历史必修III中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

王老师,你来自教学一线,对文学艺术史教学的现状非常清楚。

你先谈谈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情况。

一、文学艺术史教学的困境

王:

普遍来讲,文学艺术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受重视。

原因在于文学艺术史很抽象,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头绪多,跨学科性特别强。

有的老师认为,“三大必修模块,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我认为最难的是文化史”。

张:

的确如此,文学艺术史涉及到书法、绘画、音乐、影视、文学、戏剧等诸多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广泛阅读,对文学艺术常识和审美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不仅如此,我在学校听课时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教师把文学史、艺术史课上成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

深圳福田教研员嵇成中老师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郝:

我也注意到这种现象。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老师不懂得文学史、艺术史课与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的区别。

文学史、艺术史重在“史”字,而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则重在对文学技巧、艺术技巧的分析。

张:

我赞同你的说法。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要在后面深入讨论。

文学艺术史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价值没有受到重视,也很少有人去研究文学艺术史教学究竟有何价值。

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言,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更不知《离骚》情了!

),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

王:

那么,文学艺术史教学有何价值呢?

二、文学艺术史教学的价值

张:

著名思想家、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这样感叹:

“俱往矣。

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文学、艺术属于美学范畴。

美的历程就是指文学史、艺术史。

人们研究文学史、艺术史,不是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也不是为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美”的未来。

这就是文学艺术史的价值。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育,我们要到《课程标准》中去寻找有关文学艺术史价值的表述。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说的。

王:

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学生们要从文学和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张:

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就是“文化传统”。

学生只有认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有可能进一步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还站在世界和人类的角度,要求学生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郝: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了解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确非常有必要。

张:

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这是从思维与方法的角度来说的;“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是从人格与素养的角度来说的。

以上这些,就是国家对文学艺术史价值的要求。

当然,从学理上讲,我们对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价值还可以再作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文学艺术史的教学中认真体现这些价值就可以了。

郝:

有了价值作为导向,我想我们的文学艺术史教学就不至于偏离方向了。

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迫切希望能在操作层面上了解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你能提些建议吗?

三、如何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

张: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

王:

课程标准特别抽象,往往只有一句话。

怎样研究呢?

张:

你说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的确过于简略。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课程标准如同一个有机联系的生命体,它其实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把握:

一是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当于人的灵魂;二是课程标准的体系,相当于人的骨骼;三是课程标准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平常最为重视的学习要点,相当于人的血肉。

研究课程标准,要把三者结合起来考察。

王:

你能举个例子吗?

张:

关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刚才我们已经从国家与民族、世界与人类、思维与方法、人格与素养四个角度谈到了,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文学艺术史的结构,举个例子。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教科书相关内容分别是汉字、书画、文学和戏曲。

中国古代艺术蔚然大观,但课程标准为何仅仅挑选这些作为学习内容呢?

这样的结构蕴含了什么内在的信息呢?

郝:

汉字是文学、书法产生的基础,肯定是重要内容。

俗话说,书画同源。

中国的书画都肇始于象形,都是以笔墨为工具,而且都是线条艺术。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认为:

“是以中国书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吾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的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

故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懂书法及其艺术的灵感是不可能的。

举例来说,中国建筑物的任何一种形式,不问其为牌楼,为庭园台榭,为庙宇,没有一种形式,它的和谐的意味与轮廓不是直接摄取自书法的某种形态的。

”中国艺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讲求线条美,所以,书画也不能不讲。

张:

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戏曲呢?

王:

戏曲是各门各类艺术的大综合,文学、音乐、美术、雕塑都在其中,京剧更是被誉为国粹。

张:

研究结构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据此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角度:

比如学习文字,不能不知道文字对于文学和书法的意义;学习书画,不能不从书画的线条中去揣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这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戏曲,不能不知道各门各类艺术在戏曲中如何有机融合。

郝:

那又该如何钻研课程标准的内容呢?

张:

有时单独一句话,的确看不出什么。

但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就能读出些意味来。

比如说,课程标准关于文学艺术史的学习要点如下: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情其艺术成就。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影响。

欣赏19世纪以来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这些表述中,你注意到了什么?

王:

我认为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文学艺术史教学时,要从五个要素入手:

背景、过程、影响、时代性、民族性。

比如说,“不同时期”、“时代背景”强调的是背景;“脉络”,“起源、演变的过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的是“过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属于影响;“时代性”,“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属于时代性;“民族性”,“基本特征”属于民族性。

张:

概括得非常好!

这五点就是历史课区别于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之所在。

一句话,历史课要有历史味。

关于这个内容,我们过会再深入分析。

总结刚才我们的讨论,我们认为,在进行文学艺术史教学之前,老师们一定要看课程标准。

研究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是:

综合分析课程标准的理念、结构和内容,综合分析课程标准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那么,有效实施文学艺术史教学的第二个策略,就是追求有历史味道的教学。

2.追求有历史味道的教学

王:

老师们也知道历史课应有历史味,但如何才能在文学艺术史教学中体现历史味,我们却不甚了了。

张:

这正是我们历史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某种观念是对的,但是如何操作,却没有人去研究。

我想,历史课区别于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的地方就在于两点:

一、历史即过程。

历史课将文学艺术史视为一个过程,所以要分析文学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概括其流变的过程,探究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重历史内涵。

要透过文学艺术的种种现象,分析其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史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学生知道多少文化常识。

在文化流变传承中,体现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的是社会变迁、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

郝: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还是从那五个要素开始说吧。

张:

好的。

之所以要讲背景,是因为时代背景决定了文学和艺术的特色。

之所以讲过程,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变迁本身就是历史。

之所以要讲影响,是因为文学、艺术成就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之所以讲时代性,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每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之所以讲民族性,是因为文学艺术反映不同民族的性格、心理。

现在我们分别举例来说明。

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徴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决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

……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决不敢如此。

——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

王:

讲的是唐代文化气派宏大的原因,唐朝统治者文化政策开明,文化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对文化人较为宽容。

张:

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唐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

杜诗、颜字、韩文、吴画都是各自领域的集大成者,影响深远、至今犹然是艺术规范。

苏轼认为: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此外,李白的诗,张旭的字,也都是光炳千秋,这样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举不胜举。

分析文学艺术繁荣或衰败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今人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王:

说说过程吧。

我最近因为要上课,看了一些有关汉字的书。

书中基本上都提到了汉字演变的趋势。

从甲骨文、篆书到隶书,汉字经历了从图画化、线条化和笔画化。

甲骨文的特点是象形,和绘画差不多,笔划粗细、长短不一,基本上根据事物的形象而定。

篆书还具有一定的象形特征,但是线条圆转匀称,形体整齐。

隶书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基本上破坏了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

张:

这个过程概括得很好。

我们讲过程,不是为过程而过程,而是为了发现某种现象或规律。

比如说,从文字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汉字越来越简化。

汉字为什么会不断简化呢?

汉字的简化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何影响?

这都是很有趣的探究问题。

王:

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认为汉字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统一。

他说: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并且把这种汉语文言视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个国家了。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张:

你刚才所讲的这些,就非常有历史味。

如果是语文课,重点就在于分析文字是如何构造的,汉字具有什么特点。

但我们历史课,就应该从源头分析文字产生的背景,从其流变中发现问题,并着眼于文字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

第四个要素是时代性。

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或者说,正是千千万万的个别的文学、艺术成就,共同烘托出一个时代的精神。

比如说,学界公认秦汉的时代精神是宏阔的追求。

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气势磅礴、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水域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