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1675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9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垃圾二次转运压缩站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报告书Word格式.docx

主管部门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代码

N8022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工程规模

总规模为320t/d,其中近期规模160t/d。

总投资

2644.25万元

环保投资

86

占地面积

10685㎡

工程建设周期

12个月

主要能源及水资源消耗

名称

现状用量

新增用量

预计总用量

水(吨/年)

/

500

电(万kWh/年)

17

燃煤(吨/年)

燃油(吨/年)

燃气(万Nm3//年)

其它

二、项目由来

目前,****市区的居民生活垃圾,街道路面垃圾,商铺、酒店、宾馆、机关单位垃圾均运往收集站收集。

收集站(小型转运站)的垃圾最终集中运往垃圾堆放场堆放。

随着***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的产量也将日益增长,产生与消纳的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垃圾转运只利用简易的垃圾箱和垃圾车作业,无压缩和基本的环保措施,转运车在行驶过程中抛、漏、洒严重,给城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根据《****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06-2020)》,****市拟建设本压缩式生活垃圾二次转运站,生活垃圾经转运站收集压缩后,统一运往**焚烧发电厂处理。

本项目的建设,能完善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是解决垃圾产生与消纳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的相关规定,本建设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为此,***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于**年*月*日委托编制《***市垃圾二次转运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委托书见附件1)。

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即派技术人员现场踏勘和收集有关资料,并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有关规定进行编制,于2010年8月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供建设单位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批。

三、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简述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市战备路以东、铁路以西、中心储备粮站以南位置,距离项目区东侧边界16m处为省道,南侧紧邻山坡地,距离项目西侧边界12m处为在建高速铁路,北侧拟建***市中心储备粮库。

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周边关系详见附图2。

3.1.2地质、地形、地貌

***地质区地层属华南地层区***四明山地层分区的一部分。

区内基岩为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局部地方有变粒岩、砂砾岩、麻岩和大山岩等。

硅化作用强烈,岩石角岩化,饰变风化作用显著。

构造主要受崇安石城断裂带控制,形成一系列东北向的褶皱和断裂,伴有西北向、东西向张性,张扭性单斜。

其地貌主要特征:

山高坡陡、峡谷纵深;

断裂显著;

剥蚀平面排列清晰。

区内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m,1500m以上的山峰有112座,地形坡度一般为30~40°

,切断深度500~1000m。

断裂主要有三组,分别为北东、北西和东西走向,以北东向断裂最发育。

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活动,保护区内形成排列清晰的四级剥蚀面,第一级剥蚀面面标高2100~2200m,第二级1800~1900m,第三级1100~1200m,第四级700~800m,第一、二级剥蚀面保留完好。

***属山地丘陵区,丘陵、山地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8.9%,地貌分山地、丘陵、平原和山间盆地,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项目所在地为山地丘陵区。

3.1.3土壤与植被

项目所在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

海拔700m以下基本上是红壤,强酸性,pH值4.5~5.0,为常绿阔叶林带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黄壤带分布于海拔1050~1900m,自然植被除在带的上部约有少量的灌木丛外,其余均为常绿针阔混交林。

黄红壤分布于海拔700~1050m处,自然植被从常绿阔叶过渡到常绿针阔混交林。

土地草甸带分布高度在1900m以上,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5~8°

,pH值5.0以上,自然植被以草甸类占优势。

3.1.4气象特征

***地处亚热带东部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干湿分明。

各气象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3-1***地区气象信息一览表

项目

指标

数值

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

17.9℃

极端最高气温

40.4℃

极端最低气温

-8.1℃

降雨量

历年平均降雨量

1881.4mm

年最大降雨量

2730.3mm

年最小降雨量

1028.5mm

日最大降雨量

177.1mm

20年一遇连续7天最大降雨量

462.0mm

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

1587.5mm

最大月(7月份)蒸发量

286.7mm

最小月(2月份)蒸发量

40.9mm

风向、风速

夏季主导风向

E

静风频率

44%

年平均风速

1.6m/s

年最大风速

15m/s

3.1.5水文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km2河流有九条溪流组成,其流域总面积达2861.4km2。

全市总流域面积2931.02km2,总长374.55km,流域面积在150km2以上的河流总长度390.05km。

**溪是建溪三大水源之一,在***市北门由*溪和*溪汇合而成,在流出***沿途中有*溪、*溪、*溪等几条支流汇入,在***市境内长度为44.50km,河宽30~100m,流域面积2731.65km2,平均流量为98.8m3/s,平均坡降5.87‰,最枯月平均流量18.4m3/s。

3.2社会经济概况

3.2.1社会经济概况

***市地处福建北部,位于东经117.37′~118.19′北纬27.27′~28.4′之间。

东邻**县,南接**市,西与**县毗连,北与**县交界。

至2007年,全市土地总面积2813.91km²

,平面略似枫叶状。

城市总户数63820户,总人口225736人。

近年来,***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41753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16641万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420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379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672万元,工业总产值18849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总产值147978万元,规模以下总产值40516万元。

3.2.2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修订)》(2003.09),***市计划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依托,突出以旅游、历史文化、“绿色”产业和综合城市功能为特色的中心城市地位,将***市建设成为山、水、城有机相融并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花园式的国际旅游城市。

本项目位于**片区。

3.2.3周边污染源

本项目位于***市**片区,该区目前开发水平较低,项目评价范围内无工业污染源,周边现有污染主要来自于项目东侧正在施工的高速铁路,污染源如施工粉尘、施工噪声、施工废水等。

3.2.4环境敏感区

针对本项目污染物排放特点,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有二:

其一为紧邻项目南侧边界的拟建中心储备粮库,其二为北侧约600m处的**村。

3.2.5交通状况

该场距**垃圾焚烧场65km,车辆往返时间2.5小时,靠近省道,交通路况良好,便于垃圾的收集和压缩转运。

3.3环境功能区划情况

3.3.1水环境

根据《**省水(环境)功能区划》(2004.01),**溪项目段水环境功能类别为III类,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标准。

3.3.2大气环境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09),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NH3和H2S参照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中一次最高允许浓度值。

甲硫醇参照执行《居住区大气中甲硫醇卫生标准》(GB18056-2000)中的一次最高容许浓度值。

3.3.3声环境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09),项目所在地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其中,西侧邻国道一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

表3-2环境质量标准一览表

类别

环境质量标准

特征因子

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标准

pH:

6~9、COD≤20mg/L、BOD5≤4mg/L

氨氮≤1.0mg/L、TP≥0.2mg/L

大气

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PM10日平均:

0.15mg/m3

SO2日平均:

NO2日平均:

0.12mg/m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NH3最高容许浓度(一次):

0.2mg/m3

H2S最高容许浓度(一次):

0.01mg/m3

《居住区大气中甲硫醇卫生标准》(GB18056-2000)

甲硫醇最高容许浓度(一次):

0.0007mg/m3

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4a类标准

2类:

昼间≤60dB,夜间≤50dB

4a类:

昼间≤70dB,夜间≤55dB

3.4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标准见表3-3、3-4。

表3-3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览表

时期

执行的排放标准

废水

施工期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标准

COD≤100mg/L

BOD5≤20mg/L

SS≤70mg/L

氨氮≤15mg/L

运营期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三级标准

COD≤500mg/L

BOD5≤300mg/L

SS≤400mg/L

氨氮≤35mg/L

噪声

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详见表3-4

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4类标准

昼间≤60dB,夜间≤50dB

4类:

废气

粉尘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

颗粒物≤120mg/m³

恶臭污染物排放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新建项目的二级标准

硫化氢≤0.33kg/h

氨气≤4.9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