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044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4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精品.docx

最新初中教案第九单元溶液精品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⑵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⑶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⑷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能力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⑴通过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⑵通过了解溶液在工农也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的教育,激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⒈通过实验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⒉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粒子在溶液里的扩散几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的过程是本课题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中的实验用品和“活动与探究”的用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溶液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引入本单元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对于溶液想要探究哪些问题,引出课题。

指导分组实验:

蔗糖、食盐溶解。

<1>指导练习搅拌操作;

<2>学生实验时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从微观上解释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引导得出溶液的概念,并强调溶液的基本特征。

引出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组织讨论:

(1)前面实验中得到的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各是什么?

(2)溶液的广泛应用。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注意给予鼓励。

指导分组实验:

高锰酸钾分别放在水和汽油中;乙醇与水互溶。

<1>引导观察溶解情况;

<2>对能溶解的分析制得的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引导列举固体、液体、气体物质溶解于液体物质形成的溶液,并指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组织活动与探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2)指导实验过程,发现问题随时指导纠正;

(3)引导学生思考并查找资料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初步的解释,与同学交流。

指导分组实验:

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1)通过日常生活中用洗涤剂洗去餐具表面的油污;用肥皂、洗衣粉洗去衣服上的油污等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单纯用水却不能清洗油污?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P29(实验9-4)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有关问题。

(3)指导阅读教科书明确什么是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思考,感受溶液的广泛存在及溶液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

(1)据老师的要求,练习搅拌操作,认真体会操作要求;

(2)在两烧杯中各取20ml水分别加入蔗糖、食盐。

(3)边搅拌,边观察记录现象。

回顾物质构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对蔗糖、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解释,并与同学交流。

结合实验所得溶液,体会溶液的概念。

认真讨论并交流对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认识。

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充分列举溶液实例和溶液和应用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能够制得溶液的指导溶质和溶剂各是什么物质。

积极思考,列举溶液的实例,分别指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1>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2>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注意观察、记录现象并思考;

<4>查阅教科书或其他资料解释有关现象。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认真阅读教科书中实验9-4操作步骤并进行实验、观察思考现象。

阅读教科书内容知道乳浊液及特点;乳化现象及特点。

积极思考所学内容,总结溶液形成的知识。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感知溶液的形成。

形成溶液的概念。

让学生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至用,密切联系生活

板书设计

[释疑解难]

(一)我要注意的问题:

1.怎样认识溶液均一性、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一样的;所谓稳定,是指在条件不改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从微观角度看,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稳定的状态之后,仍然处于无规则的运动状态之中。

2.正确认识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⑴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

⑵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状态问题:

在概念中没有指明一定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对溶质来说,可以是固、气或液体;对于溶剂来说,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为溶剂的溶液。

⑶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⑷溶液的状态和颜色问题:

从概念中看,溶液不一定是液态,溶液也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3.溶液与乳浊液;溶解与乳化

⑴溶液与乳浊液。

例如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特征是均一、稳定的;乳浊液是小液滴(大量分子集合而成)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它不稳定,经过静置会分上下两层。

⑵溶解与乳化。

溶解是指物质溶于水时是在水分子的作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水中;而乳化是在乳化剂的作用下,不溶于水(或其它液体)的液体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存在于水(或其它液体)中,这样的混合物比较稳定,不分为两层。

课题2溶解度

课标要求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结晶现象。

3.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绘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

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内容分析: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

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

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2.教学建议:

⑴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

①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

②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

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⑵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⑶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

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

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

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g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

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⑷关于物质溶解度大小的习惯分类,应该与定量的概念相联系,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给出一个表格,教学中不必对此花费过多时间。

⑸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表9-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教材图在进行活动与探究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提供必要的物品,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后由学生绘制。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信息或关系:

①某一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②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④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⑹由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对于压强作出规定──指在压强为101kPa的条件下,这一点从教材上关于汽水的讨论中可以说明。

⑺本课题与日常生活有丰富的联系,应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课时安排:

本课题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处理饱和溶液的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处理溶解度的内容。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⑵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准备

氯化钠、硝酸钾溶于水的分组活动与探究用品。

物质结晶的教与学的资料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溶液、溶质、溶剂的知识后,直接以“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某一物质呢?

”引入新课。

引导并指导活动探究:

A.组织讨论分组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与同学交流。

B.个别指导修正探究方案并及时指导探究过程。

(可让学生分两步探究)

(1)一定量的水里是否能无限制溶解某物质;

(2)采取怎样的方法可使剩余的NaCl或KNO3继续溶解。

同时注意对比,在室温时等量的水中溶解NaCl和KNO3的质量;同是升温,一定量水中继续溶解NaCl和KNO3的质量。

引导讨论并交流,还可用什么方法能使溶液中的NaCl或KNO3成为晶体?

结合实验探究分析并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34--P35,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在概念中强调“一定量溶剂”和“在一定温度下”这两个条件。

(适时展示有关直观教学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回顾复习所学内容,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进行实验探究:

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2.在与同学交流实验方案时注意修正本组设计中的欠缺之处。

实验探究:

(1)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能否无限制溶解NaCl及KNO3?

(2)改变条件使

(1)中剩余的NaCl及KNO3溶解。

对比所能溶解的NaCl和KNO3的质量。

(3)冷却

(2)的溶液,观察现象。

对比析出晶体的量。

讨论交流除了(3)中冷却溶液可使某些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外,还可用什么方法使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认真思考并阅读教科书内容,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结合实验探究和一些生活生产实际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总结所学内容。

温故而知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⑵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绘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并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

能力目标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重点、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

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有关物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复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后,结合上一课时的活动与探究提出讨论问题:

(1)在20℃时,20g水中最多能溶解7.2gNaCl,在50℃时20g水中最多能溶解17gKNO3,能否说明KNO3比NaCl的溶解度大?

(2)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KNO3,能否说明KNO3比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