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0383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经度(干湿度)地域(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水分 纬度地域(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 热量

 

天然植被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植被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质量检测(五)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共60分)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B.人类活动

C.气候D.生物

[解析]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D

2.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解析]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答案] B

3.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解析]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答案] A

右图为我国某植物图片。

读图回答第4题。

4.该植物图片反映的地理环境是(  )

A.地势平坦

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

[解析] 该植物植株矮小,却有发达的根系,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C项正确。

[答案] C

读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在湿润期和干燥期自然景观的变化图,回答5~6题。

5.影响该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

C.光照D.海拔

[解析] 图中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

6.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开放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

C.周期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解析] 图中从湿润期到干燥期,气候的变化导致自然景观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我国广西引进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作为造纸原料。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因为其生长快,3~5年即可成才,被称为“速生桉”。

下图示意广西某地种植桉树前后的变化。

读图回答7~8题。

7.广西的主要地带性植被为(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解析] 广西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A项正确。

8.广西大量引进桉树,可能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减少B.湿地面积变大

C.地下水水位下降D.降水量增大

[解析] 由“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推知广西大量引进桉树,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9~10题。

9.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

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10.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 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

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

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项错误;

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项错误;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项正确;

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项错误。

下面两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

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1~12题。

1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1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解析]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

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

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解析] 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其分布海拔是逐渐降低的,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A正确。

14.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解析] 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错误;

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错误;

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错误;

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正确。

15.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解析] 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正确;

只是高山草甸区变化明显,而同一地区的其它植被带无明显变化,说明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错误;

高山地区温度低,是夏季放牧的场所,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题,共40分)

16.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

(2)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3)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

[解析] 第

(1)问,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它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2)问,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植被的破坏,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从而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第(3)问,气候要素中温度的变化会加快岩石的风化,降水会对地表进行冲刷;

岩浆活动导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尘埃会影响太阳辐射和气温。

[答案] 

(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我国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和垦殖等,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形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3)气候要素会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如温度变化会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

地质作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产生的尘埃可能会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这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17.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

[解析] 第

(1)题,该地三面环山,平原中开,气候冷湿,有冻土分布,故纬度较高;

再联系所学,只有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之相吻合。

(2)题,该地河流的汛期一般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形成的。

第(3)题,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淤积抬高河床,使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 

(1)东北 整体

(2)春季 夏季 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森林面积减少,则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丧失;

河流淤积,河流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