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013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docx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

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

西方美学导论第六讲:

席勒的美学思想本讲义引文的页码指《大师谈美》,李光荣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7月对美的享受,以及对美带来的至乐的追求,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嗜好;正如它的纯正性体现了人类对高尚道德的向往一样,这种嗜好也正体现了人的最纯正的天性。

(22—23)第一封信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和美学家/哲学家。

父亲是军队外科医生,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6岁时由学法律改学医,20岁时所写的《心理学哲学》的论文

未获通过,第二年以《论人的动物性和精神性的关系》通过。

毕业后在军队当军医。

受歌德影响,开始创作戏剧。

1781年发表第一个剧本《强盗〉〉,以后有《阴谋与爱情》等。

席勒的主要美学著作是《美育书简》(OntheAesthetic

EducationofMan,inaSeriesofLetters(berdiesthetische

ErziehungdesMenschen,ineinerReihevonBriefen,1793-95)),由27封信所组成。

这些信是写给丹麦奥古斯丁堡公爵(theDukeofAugustenburg)并在他和史梅尔曼伯爵的三年资助下完成的。

另外他还有一部《论美书简》(1793),是由写给丹麦亲王克尔纳

7封信所组成。

克尔纳[CGKrner]是席勒的崇拜者和朋友,帮助席勒偿还过债务。

席勒和德国诗人和作家歌德(Goethe)私交甚笃,但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

他的朋友韩波尔特(Humboldt)有一次向他说,没有人能说你究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还是一个做诗的哲学家。

也许他在诗人中间是最好的哲学家,而在哲学家中间,他却是最好的诗人。

席勒和德国诗人和作家歌德(Goethe)私交甚笃,但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

他的朋友韩波尔特(Humboldt)有一次向他说,没有人能说你究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还是一个做诗的哲学家。

也许他在诗人中间是最好的哲学家,而在哲学家中间,他却是最好的诗人。

席勒自己也意识到这种矛盾。

他在给歌德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的知解力是按照一种象征方式进行工作的,所以我像一个混

血儿,徘徊于观念与感觉之间,法则与情感之间,匠心与天才之间。

就是这种情形使我在哲学思考和诗的领域里都显得有些勉强,特别在早年是如此。

因为每逢我应该进行哲学思考时,诗的心情却占了上风;每逢我

想做一个诗人时,我的哲学的精神又占了上风。

就连在现在,我也还时常碰到想象干涉抽象思维,冷静的理智干

涉我的诗。

给歌德的信,1794

年8月31日最早影响席勒的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狄德罗和卢梭,

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关于自由、平等以及自然与社会对立的概念。

温克尔曼(Winckelmann,17171768)和莱辛(Lessing,17291781)

和引导他到希腊文艺的领域。

席勒全盘接受了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优点的概括: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把它看作德国民族文学所应追求的理

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

他1791年开始接触到康德的思想,当时《判断力批判》才刚发

表一年。

他的《论美书简》在此之后写成。

他的主要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又译《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

1795年第一次出版。

1.美的客观性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列举了对美的概念的三种

解释:

i.法国美学家E.博克认为美是感性、主观的。

ii.德国美学家A.G.鲍姆嘉通认为美是理性、客观的。

席勒认为美是感性、客观的。

但席勒的美的客观主义只是一种客观的唯心主义(idealism),即美是一种客观的但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或相之类的东西。

英语中的idealism也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意思。

席勒1792年12月21日写信给他的朋友克尔纳(CGKrner)说:

我看我已找到了美的客观概念,这是康德所找不到因而感到绝望的,按照它的本质,它就是审美趣味的客观标准。

他赞成康德所说的自然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美是一个事物

的美的形象显现或表现,但认为应加上一句:

理想美是一个美的事物的美的形象[形式,完整的具体形象]显现或表现。

美是一一种客观的理念席勒说:

在一件艺术作品里,材料(摹仿媒介的性质)必须消融在形式(被摹仿对象的形式)里,躯体必须消融在观念(或意象)里,现实必须消融在形象显现里。

席勒所了解的形式不是康德所了解的事物的外在形式,而是想象力所掌握的完整的具体形象。

这形象应该自由地表现出或由自己决定,意思就是说在一件艺术作品中找到的只是被表现的那个对象的性质,既不受材料或媒介的限制,也不受艺术家的主观性质的干预。

不受材料或媒介的限制,指的就是被表现的对象的形式(形象)

能完全征服材料,雕的人像应完全征服用为媒介的石头。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他举例说:

形式在一件艺术作品里只是一种形象显现,例如大理石在形象上

显现为一个人,而在现实界却仍然是一块大理石。

本来硬而脆的大理石的性质必须沉没到软而韧的肤肉的性质里

去,无论是情感还是眼睛都不应回到石头上去。

特别作风的对立面是风格,风格不是别的,就是表现具有最高度的独立性,不受一切主观的和客观的偶然性所影响。

表现上的纯粹客观性是好的风格的特质,是艺术的最高原则。

这种客观的东西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或相。

2.美育的作用席勒的《美育书简》深受法国大革命(始于

1789.5.5)的影响。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退化为暴力,无法组织有效的政府将理想付诸实施。

他写道:

一个伟大的时刻却发现了一群小人(agreatmomenthasfoundalittlepeople)。

他写《美育书简》试图从哲学上探讨经验教训,以防止今后再发

生同样的事情。

在《书简》中他认定通过美去感染人们的灵魂有可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或格调。

在他的诗《艺术家》中,他强调的这一理想只有通过美的晨曦之门,你才能穿透知识的大地。

(OnlythroughBeautysmorning-gate,dostthoupenetratethelandofknowledge.)在席勒看来,只有通过美的教育,才能改造人并进而改造社会。

席勒说:

利己主义学说生长在礼仪彬彬的社交的娘胎中我们的自由判断付出社会的专横舆论,我们的感情服从社会莫名其妙的习惯,我们的意志服从于社会的诱惑;物质需求的枷锁越来越可怕地缚紧我们,所

以损失的恐慌甚至窒息了向善的热烈追求。

我们的时代其实是在这两条歧路上流连忘返,在这边则为蛮风俚

俗的牺牲品,在那边则限于精神萎靡和生活荒唐。

唯有美能够从这两条迷途带我们回来。

美感发展则民风高雅人有审美修养,则一般是理智英明,感情活

泼,胸襟磊落,甚至举止庄严;没有审美修养,则往往适得其反。

席勒意识到在法国大革命后避开政治来谈美学,可能引起反对。

他为让美走在自由之前辩护说,这个题目不仅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而且也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实际需要;人们为了在经验界解决那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于美学问题,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

(第2封信)理由是国家代表纯粹理想的人或公民胸中的纯粹

的客观的人性,它对公民的主观的人性尊重到什么程度,要以那主观的人性提高到客观的人性的程度为准。

这就是说,国家给个人自由,要看个人的主观性格是否符合社会

集体按理性所要求的理想性格。

这种理想的人格必须是完整的人格,让自然的感情和社会道德结

构所必有的理性都得到和谐的发展,让必然和自由统一起来。

只有在有能力,有资格把必然的国家变成自由的国家的那种民族

里,才可以找到性格的完整。

3.两种冲动的理论席勒认为人性是由两个存在所构成的。

一个是持续的存在,这便是人自身或自我(thehumanself),也有人译为人格。

一个是变化的存在,即状态或条件或情境(Condition)。

这两个因素在有限的存在(经验世界)中是互相区别的,但在绝对存在(神性或完美的人格)中则是统一的。

人自身就是主体、理性和形式;状态或情境就是对象、世界、感性、物质或内容。

这两个抽象的对立面都不能独立存在,须互相依存,才能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因此,人就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一个是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形式冲动,又叫做理性冲动。

这就在人身上产生山两个相反的要求,也就是人的感性兼理性本质的两个基本法则。

第一个要求是要有绝对的实在性:

他要把凡只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使他的一切潜在能力表现为现象。

第二个要求是要有形式性:

他须把他本身以内的凡只是世界的东西消除掉,把和谐导入它(凡

是世界的东西)的一切改变里:

换句话说,他须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变成外在的,把形式授给一切外在的东西。

第11封信前面所说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感性的冲动(thesensualorphysicaldrive),即人要求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潜能变为实在,也就是使人成为一种物质存在。

第二个要求就是形式或理性的冲动(therationalorformal

drive),即要求感性内容或物质世界获得理性形式,使千变万化的客

观世界现象见出和谐和法则。

前一个冲动要把我们自身以内的必然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后一个

冲动要使我们自身以外的实在的东西服从必然的规律(第12封信)。

4.游戏冲动席勒问道:

人的本性的统一好像完全被这种原始的根本的对立破坏掉了,我

们怎样才能把它恢复过来呢?

他回答说:

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它们的界限,这就是文化教养的任务;文

化教养不仅要对着感性冲动维护理性冲动,而且也要对着理性冲动维

护感性冲动,所以文化教养的任务是双重的:

第一,防备感性功能受到自由(即理性功能引者注)的干涉;其次,防备人格受支配于感觉的威力,要实现第一个任务,就要培养情感的功能;要实现第二个任务,就要培养理性的功能。

第13封信感性和理性都要借文化教养而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统一,于是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最高度的独立自由。

(第13封信)假若这种情况能在经验里出现,它们就会在人身上唤起一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

游戏在席勒的术语里和在康德的术语里一样,是与自由活动同义

而与强迫对立的,感性冲动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强迫,而理性冲动又使人感到理性要求的强迫;游戏冲动却要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物质方面(即感性方面)和精神方面(即理性方面引者注)都恢复自由。

席勒曾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这种抽象概念:

当我们怀着情欲去拥抱一个理应鄙视的人时,我们就痛苦地感

到自然的压力。

当我们仇视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时,我们也就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压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能吸引我们的欲念,又能博得我们的尊敬,情

感的压力和理性的压力就同时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这就是同时让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戏。

第14封信所谓同时让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戏,就是让欲念和尊敬这两种心情都能自由活动,我们既感觉不到感性的自然要求是强迫,也感觉不到理性法则是压力,鱼水相得,所以是一种游戏状态。

席勒把这种游戏冲动与艺术和美联系起来:

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感性冲动的对象就是最广义的生活;这个概念指全部物质存在以及凡是呈现于感官的东西。

形式冲动的对象,也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同时用本义与引申义的形象;这个概念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方面的性质以及它对人类各种思考功能的关系。

游戏冲动的对象,还是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可以叫做活的形象;这个概念指现象的一切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