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课外阅读训练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
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
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
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参考答案]
1、能分别从时令上、祭祀上、气候上三方面说清原因即可。
2围绕怎么玩、吃什么展开描述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答案:
因相隔两地的亲人能同时看到一轮明月或一轮明月同时照着相隔两地的亲人因而引起思念之情。
仅从“圆”字上联想,言之成理的,亦可。
4没有标准答案。
(二)刘老师
刘老师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第一次见到她不是在学校,而是在我家里,开学前她一户户上门来接受学生的报名,顺便认识学生和学生家长,这样的老师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只遇到过这一次。
当时刘老师有五十岁左右,矮矮的个子,瘦瘦的,那双眼显得特别有神,她如果板着脸,更是让胆怯的不敢正视。
刘老师的普通话很标准,着实替我们这些南方人矫正了许多普通话的不标准发音。
刘老师一身正气不信邪,在学校里敢说敢做敢管。
那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许多老师还不敢理直气壮地教学生念书,更不敢大胆地管理学生。
但是她不怕,全校开大会,有学生在下面说话,她当着全体师生的面训斥那个讲话的学生,所以大家都有点怕她。
其实她并不是学校的领导,也不是什么干部,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刘老师上课很有特色。
有一次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我们在查字典时,发现字典上对某个字解释的意思与课文上对不上号,所以就空着没有写。
刘老师启发我们说:
“字典上的意思与课文上对不上号,说明你们在查字典的时候还是动了脑筋的,但是这还很不够。
当你们发现第一个解释对不上号的时候,为什么不继续查字典,直到把它搞清楚呢?
在很多汉字后面,有许多种意思的解释,只要你们顺着一直查下去,就一定能找到与课文上相吻合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追根究底,要把问题彻底搞清楚才停止,不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刘老师的这番教诲,不但使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使我后来从中领悟出了非常有效的日语和英语的自学方法。
刘老师的教学不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教材,更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为此她建议我们在课外要多阅读课外读物。
当时还在文革中,许多书是禁书,图书馆也不开放,刘老师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建议我们每位同学将自己家里的书,不管什么书,都拿到教室里来,建成一个班级图书室。
这使我们阅读了大量当时被禁止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就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
大概是在初二的时候吧,全校举行过一次作文比赛,我们班上有两位同学的文章入选。
在对这两位同学的文章进行评讲时,她让我们先来说一说哪一篇更好。
这两篇文章中,A篇内容比较简单,说一位同学去买盐,售货员将一斤装的当成半斤装的给了他,他回家后才发现错了,于是将多拿的盐退了回去。
B篇内容比较丰富曲折,说一位同学捡到一枝钢笔,很喜欢,就悄悄地留下自己用了,结果越用越喜欢,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他忽然良心发现地想到,那个丢掉钢笔的人一定也非常喜欢吧,现在没有了,一定很痛苦。
想到这就把钢笔交给老师,并找到了失主。
我们听了之后都说B文章写得好。
但是刘老师的结论与我们的相反,她说,“一篇文章的文采固然重要,但一篇文章的思想更加重要,B篇文章的作者,在捡到钢笔时不是首先想到失主,而是首先想到自己用,这在思想性上就无法与A篇比较。
文贵曲,但并不是说越曲越好,尤其是你们目前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首先应该将文章写通顺,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的提高。
”
当时教育改革,小学只上五年,初中只上两年,所以两年后我就只好非常惋惜地离开了刘老师。
但在心里,我是一直记得、并感激着刘老师的,尤其是她给我的许多学习上的启发,不但将伴随我一生,我还要传给我的孩子。
1、文章一共写了刘老师的几件往事?
各用一句话简单概括。
2、你喜不喜欢刘老师这样的老师?
如喜欢,喜欢她什么;
如不喜欢,不喜欢什么?
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3、体会刘老师指点学生查字典的一段话,谈谈刘老师的教学有什么特色。
4、在刘老师的教导下,作者得到了哪些对他终身发展有益的收获?
5、你是否同意刘老师对两篇作文的评价意见?
说说你的观点。
6、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1、
(1)开学前用家访的形式到学生家中接受学生报名;
(2)当面训斥开大会时讲话的学生;
(3)指导学生怎样正确查字典;
(4)建议建立班级图书馆;
(5)与学生辩论什么是好作文。
2、没有标准答案。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3、
(1)哪怕是学生的一点长处,也能及时肯定;
(2)能启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4、
(1)在学习普通话上有所得益;
(2)受到了人格感染;
(3)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领悟自学外语的方法;
(4)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提高了语文水平。
意思点到即可。
5、不能同意。
写作文应当提倡说真话,不能为突出所谓的思想性而说假话。
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6、不设统一答案。
只要说出真话、实话、心里话即可。
(三)母爱的馨香
文/温肖玉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身上。
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
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
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
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毫无保留。
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茅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过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
“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
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
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
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
长大以后,我问母亲:
“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母亲说:
“是你们三个孩子。
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
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
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
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子、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
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都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
“我不爱吃,你吃吧。
”凡是好吃的,母亲就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
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
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呵护我、迁就我,我不以为然。
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炼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
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
“女儿感谢您养育之恩!
女儿永远爱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给予( )②呛( )
③坚韧( )④温馨( )
2.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3.第②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用具体的词语概括其性格特征?
5.第⑦段文字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做法?
你是否赞成母亲的做法,为什么?
6.文中说:
“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对此,你有同感吗?
请叙述一段具体的事例。
参考答案
1.jǐ qià
ng rè
n xīn
2.母亲把全部的爱给了三个孩子,这种无私的爱支持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3.引出本文写作的对象,即我的母亲。
4.坚强、乐观、豁达、关爱子女。
5.表现母亲对我的溺爱。
第二问可答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
6.略(可围绕着“赞颂母亲,讴歌母爱”来答,言之成理即可)
(四)母亲不说那个字
读大学时,老教授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明末洪承畴曾经如是自道:
“君恩似海,臣节如山。
”后来降清,成了贰臣传回中人物,于是有人这般讥他:
“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
”——老教授说,所谓笔如刀,真是。
“嘴唇两片刀”这句话,当年童稚时常听我母亲说起。
通常,小孩多话缠烦时,母亲总会训一句“小孩子有耳无嘴”。
若是有人好大言、口涂蜜,母亲便会告诫一声“做人啊,重心不重嘴”。
其实,我昔时并不很明白什么叫做重心不重嘴,直到长大成人,有足够的智慧深入思考问题,这才回头想起母亲的言行如一——自我开始懂人事起,一直没听过母亲对我们说过“爱”这字。
我母亲从未认识过一个字,她生养七个儿女,除了我在读初中时当过小流氓之外,其余都于平顺顺地被教育成栋梁之材。
她付出的心血,纵使未必浩荡如黄河,至少也长流如我乡的急水溪。
可是,她顶多只愿意对我们这么说:
“阿母当然很疼你们。
“疼”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疼惜,另一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