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两首词都写“愁”情,前一首是之愁,后一首是之愁。
(2分)
7.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词都触景而生“愁”情。
B.词中人对此“愁”都无怨无悔。
C.“强乐还无味”突出了“愁”情挥之不去。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明词人摆脱了“愁”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
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上文节选自课文《》,文中的“太守”是宋代文学家。
9.从本段来看,“太守醉”表面上是因而“醉”,本质上则是因而
“醉”。
(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
灭烛绝缨
楚庄王赐群臣酒。
日暮,烛灭,有一人引美人手,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
王曰:
“今已饮,不绝缨.
者不欢。
”令百官皆绝冠缨,乃出火,遂名之曰“绝缨会。
”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首,.
王怪而问之。
对曰:
“昔者绝缨会上,蒙王不杀之恩,思以头血溅敌久矣!
”遂克晋。
.
【注释】①美人:
指楚王的爱妃许姬。
②冠缨:
指帽上的带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引美人手()
(2)遂名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1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加点的“恩”的具体内容。
(3分)
13.概括故事主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待人要宽宏大量B.做人要知恩图报
C.遇事要沉着冷静D.战争要取信于民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一18题(20分)
一米三英尺:
度量衡之度
张北海
①今天,美国之外,全世界只剩下缅甸和利比里亚两国仍在采用旧英制,你看,连英制始作俑者的大....
英帝国都早在1965年就抛弃它了。
②差不多每个民族或文明都曾有过好长一阵自己搞出来的度量衡,《水浒》英雄好汉,动不动就身高
八尺一丈……旧英制,或英帝制(BritishImperialSystem)则由中世纪和远古那些杂乱的度量衡演化成。
独立前的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自然也就采用了这个制度。
而此一英制,不论多么莫明其妙,总还带点人性,或与人体有关。
你看,一英尺(foot)是英国某个年代某个国王的脚长(King’sFoot)。
这还不算,一英寸差不多相当于大栂指一个关节,一码(三英尺)又是手臂伸长之后指尖到鼻子的长度,法国尺寸也差不多如此。
③公制(metricsystem)则科学,可是当那位17世纪法国牧师设计的一公尺是从北极到赤道,经过巴黎
子午线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长度的时候,人们都以为地球是个完美的圆球,而非椭圆。
尽管如此,法国在
大革命之后还是采用它了。
④现代科学纠正了这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计算。
科学上,今天一公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米,更
非三英尺左右,而是,你听,光在几乎三亿,即299,792,458分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
⑤两百多年前的公制当然不如上面计算的精确,但至少好过英法国王的脚长。
比较科学的公制经法国
正式采用之后,欧洲各国的政府也都开始接受了。
⑥之后两百年,公制在美国真是寸步难行,但也难说是政府没有尽力而为之。
国会1866年即通过立法
采用公制,美国更是1875年《国际公制条约》原始签署国。
那为什么今天美国民间仍在使用旧英制?
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联邦政府决定采用公制的同时,没有彻底禁止旧英制。
⑦这一拖就是一百多年。
政府在国际竞争冲击之下才又大力鼓吹公制。
国会通过了1975年《公制换算
法》,并设立了“公制换算委员会”来推行“自愿”换算。
但民间的反应却是抗拒和嘲笑。
因此,当国际公路时速牌改为每小时90公里之后,就立刻引起了公愤,而只好与英制并列。
⑧你可以说这是旧习难改,本来也是,就连首创公制的法国,在日常生活中至今仍然习惯使用旧制,
像ivre(镑)demi-livre(半镑),中国亦然,“半斤八两”多半不会变成“半公斤五百克”,而在中国台湾,“坪”仍然是主要的面积单位。
⑨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热闹了一阵子的公制运动,不出几年,就在80年代失势,当初为此而设立
的“公制委员会”也悄然解散。
⑩可是公平地来看,今天美国在打的这场公制之战,与其说是美国在对抗公制,不如说是美国人民,
至少相当部分,在对抗自己的政府。
联邦当局早已知道这场后卫之战已经接近尾声,也在默默作出准备。
上世纪末,政府就规定所有公家投标,都必须以公制表示。
其实这也是在顺应世界潮流,前往世界各地(缅甸和利比里亚之外)投标的美商,早就都采用公制了。
⑾然而,就算日后不久的将来,美国也公制化了,也还有民间和科学之间用法上的差异。
科学上,一
米的长度早已被确定,即光在(差不多)三亿分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这不但精确到了极度,而且在计算
一米长度的时候已介入了时间因素。
好,那一秒又如何界定?
⑿你以为一秒钟只是一分钟的六十分之一吗?
那你听,今天一秒在科学上界定为,从微波激发铯原子,
使其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
老天!
⒀当然,科学上的定义与我们日常用法无关,就我来说,很简单,一米差不多三英尺。
⒁地球越转越快,真让我怀念从前的好日子。
记得吗?
一箭之遥,一步之路,一分六十秒,一壶茶的
功夫……你看,多美!
14.第①段加点的“始作俑者”在文中的意思是。
15.第④段加线句让你对相关的度量衡制度有了怎样的了解?
(4分)
16.第⑿段加线句中的“在科学上”能否删去?
为什么?
17.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4分)
A.旧英制比公制多带了点人性。
B.公制比旧英制更加科学。
C.美国用了近两百年才完成公制化D.民间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旧制。
18.如果把下面这段文字放进上文,放在哪两段之间比较合适?
请具体阐明理由。
那就不难想象,谁能够强迫美国人不说“36-24-36”(英寸)这标准美女三围身材,而改口说“914-610-914”
(毫米)?
而如果再把美国棒球各垒之间的90英尺距离,硬改成27米,那简直在亵渎国球神明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一23题(20分)
永远的金项链
邵火焰
①母亲和李姨是同一年同一天嫁到我们村的。
母亲和李姨就有了很多共同的语言,她俩成了最好的朋
友。
②母亲和李姨有空就在一起说话,她们聊得最多的话题是项链。
③母亲和李姨都说,做一场女人,如果没戴过金项链,将是一生中最大的遗hà
n。
父亲和李姨的男人周
叔都觉得女人的这个想法并不过分,可惜没有办法满足她们的愿望,因为那年月想要一条金项链无异于白
日做梦。
但母亲和李姨一直在做着这个梦。
有一年春节时,母亲和李姨终于戴上了一条项链,当然不是金
的,是白色的珠子串成的。
那是她们一起上街时,在地摊上买的。
她们戴好后,先是各自在镜子前转着圈
反复地看,然后互相看。
那段时间,母亲和李姨的心情特好。
可是有一天,母亲的项链断了,那些珠子滚到草丛中,只找回了几粒,母亲怄得哭了。
父亲说,一个假项链有什么好哭的?
母亲说,可它也花了我两元钱啊。
看到母亲的项链丢了,李姨也没再戴。
④母亲生下了我,李姨生下了小娟后,母亲和李姨说项链的事少多了,但隔不了一段时间,还是爱提
起。
有一次母亲和李姨为生产队买蔬菜种子去了一趟城里,当看到城里女人那脖子上金光闪闪的项链时,
她俩的眼睛都直了。
回来后,母亲和李姨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
今生一定要戴上一条金项链。
⑤几年后母亲和李姨积累了一些钱,准备去买项链,可是,这时村里已经有很多人家开始拆除土砖坯
房,新盖红砖瓦房,父亲和周叔也都想盖新房,母亲和李姨当然知道谁轻谁重,她们把钱都拿了出来。
在
母亲把钱交到父亲手上时,父亲说,孩儿他娘,等过几年日子好过了,我一定给你买一条金项链。
母亲听
了孩子似的笑了。
⑥可是,父亲的这个诺言一直没办法兑现,倒不是父亲忘记了当初所说的话,而是随着我的长大,读
书,上大学,要用钱的地方太多。
李姨家的情况比我家好不了多少,小娟读到高一时生了一场病,治病花
了很多钱,病好后没再读书,到武汉打工去了,去年出了嫁。
⑦母亲和李姨在一起时,说的都是柴米油盐的事,偶尔才会提起她们心中的那个“梦”。
⑧今年,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我领到第一份工资后,第一个行动就是给母亲买了一条黄金项链。
那天晚上回家,当我拿出项链给母亲戴在脖子上时,母亲哭了。
母亲戴着项链在镜子前一动不动地站了半
个小时。
那天晚上母亲睡觉时就那样戴着它。
第二天,我叫母亲戴上去李姨家,给李姨看看漂不漂亮。
我
满以为母亲会极开心极兴奋地送给李姨看看,可是母亲叹了一口气后却摘下了项链,并叮嘱我和父亲,不
要在外说她有了项链的事。
我疑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
母亲说,我和你李姨多年前就想要一条项链,现在我有了,李姨没有,这样会伤害她的心,做人不能只顾自己快乐,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啊。
⑨就这样,母亲把项链压在了箱底,一压就是半年。
⑩天有不测风云。
我没想到,我那身体一向很好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到医院一检查,肝癌晚期。
在母
亲的病床前,我泪流满面。
我说,娘,我把那项链拿出来,你每天戴着吧,母亲摇摇头。
李姨天天来看母
亲,她们谁都没有说项链的话题。
十天后,母亲在痛苦的坤吟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⑾母亲入殓的那天,李姨来了。
李姨手里拿着一条金项链说,老姐妹啊,把这项链戴去吧。
李姨要动手戴在母亲的脖子上,我拦住了。
我从箱底拿出了母亲的那条项链,小心翼翼地戴在了母亲的脖子上。
⑿我们把母亲送上了山。
⒀回来后,李姨到我家看着母亲的遗像失声痛哭。
等李姨平静了一些后,我和李姨说起了项链。
我问李姨是哪来的项链,李姨说,小娟去年就给我买了,可是我没戴,我怕我戴上后,伤了老姐妹的心。
我哭着拥抱了李姨,就像拥抱我母亲。
⒁镜框里母亲着着我们在笑。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一生中最大的遗hà
n()
20.母亲一直想戴上金项链,却至死未能戴着金项链与亲人分手,请把不同阶段的原因填在下列横线上。
(6
分)
(1)早年时,
(2)积累了一些钱时,把钱用于了家庭建房。
(3)随着孩子的长大,
(4)有了金项链后,
21.从第③段加线句可以看出李姨是个怎样的人?
请作简要分析。
22.第⒁段加线句的含义是(4分)
23.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4分)
A.全文以李姨来衬托母亲。
B.母亲和李姨都能顾全大局。
C.故事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小见大歌颂了母亲们的高尚品质。
三、综合运用(11分)
依据以下材料,完成24—26题
材料1:
当代作家冯骥才指出: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
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