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683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整理和复垦.docx

第一章 绪论

一、土地整理产生的背景

1、土地供求矛盾尖锐

1.1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快。

1996-2008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城市、镇、村庄、工矿用地)由21.45

万k㎡扩大到了24.76万k㎡,年均增长2758k㎡。

1.2耕地持续减少,坚守“红线”压力大。

1996-2008年,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

1.3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各地建设用地实际需求是下达计划的2-3倍。

2、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2.1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

2.2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

全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高达133平方米,超出国家规定的最高限13平方米。

我国城市的平均容积率只有0.3左右,40%以上的土地属低效利用,5%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2.48亿亩,人均用地高达229平方米。

2.3农用地基础设施薄弱

2.4废弃土地复垦率低二、土地整理的内涵1、土地整理的定义

俄罗斯:

以组织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一整套的国家措施,其目的在于扩大再生产。

联邦德国:

为改善农业及林业的生产和工作条件,促进土地改良和农村发展,对农村地块进行调整。

比利时: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以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为主要目的和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目的的三种土地整理项目。

1、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土地整 理。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

第五十五条又明确规定:

“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2、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非常有限。

在我国,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开展土地整理都有巨大的潜力:

一是通过农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二是通过非农地整理,有效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来提供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城市外延。

三是土地整理具有广泛的运用性。

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措施

加入WTO,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农产品贸易将会受到巨大冲击。

一方面,中国加强农业地位的条件较差。

一是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二是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

三是农业生产结构雷同,不能发挥农产品区域优势。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减少农业保护的呼声很高,应抓紧时间,积极拓展“绿色”保护空间,尽快使农业保护达到一个合理水平。

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投入的重点产业。

通过土地整理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完全符合“绿箱政策”的要求。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苏南地区通过对农田连片整理,提高单产15%,降低生产成本20%。

地处丘陵山区的山东莱芜市,采取“粮下川,房上山”的办法,己迁村并点200多个,腾出耕地866.7h㎡;用于种粮600h㎡,用于种菜种果200h㎡,每年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通过土地整理,还可以扩大水泥、砖瓦、钢材等建筑材料的需求,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5、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强闲置废弃地复垦、砖瓦窑治理、基本农田整理,通过“易主”、“易位”、“易权”、“易用”等置换方式把“边角地”、“插花地”等归并整合,进行集中利用,通过实行“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村改居”等方式,实现集约用地和土地的“精细”使用,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此外,土地整理通过开展农田灌溉节水改造,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开展雨水积蓄利用,大力推进节水农业。

某地区有耕地100万亩,其中产能达800公斤的优质耕地20万亩,产能达600公斤的优良耕地30万亩,产能达400公斤的一般耕地30万亩,产能为200公斤的劣质耕地20万亩。

耕地总产能大于5亿公斤。

建设占用1万亩,其中优质、优良耕地各5千亩。

实施土地整理,使5千亩优良地成为优质地,1万亩一般地为优良地,1万亩劣质地为一般地。

这样,虽然耕地减少了1万亩,但这个地区的总产能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四、土地整理的发展现状国内发展现状

发育阶段(1987年——1997年)

发展壮大阶段(1998年——2007年)

综合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第二章土地整理基础理论和技术地质地貌学理论

概念:

地学是以地球,主要是以地壳和地表地貌形态、地球资源与环境为研究对象。

地学为土地整理分区和确定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方向提供了依据,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提供了基本依据。

应用:

应用地学理论可以确定土地利用工程,指导土地整理的工程设计和实施措施。

土壤学理论

概念: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明能够生产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

土壤学是耕地质量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

应用:

土壤保护土壤培肥土壤改良景观生态学理论

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是地理学中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景观生态学注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影响。

退化和破坏了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保护与重建也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应用:

土地整理过程不仅是增加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过程,同时也是营造和维护景观的过程。

生态经济学理论

概念:

人类利用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理论;经济主导与生态基础制约促进的理论;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的理论。

应用:

土地整理是人类善待地球的方法和途径,不是人类征服地球的措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实现人地协调的持续发展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

区位理论

概念:

区位是指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屠能的农业区位论认为: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依赖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距离。

应用:

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选址时,不同区位会引起土地级差收益的相应变化,决策者必须充分考虑区位因素对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整理经济、社会效益的影响,在选择时应该尽量发挥整理区的区位优势。

成本-收益理论

概念:

成本-收益分析是对项目或方案所需要的社会成本(直接的和间接的)同可得到的收益(直接的和间接的)尽可能用统一的计量单位——货币分别进行计量,以便从量上进行分析对比,权衡得失。

为此,必须把项目或方案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消耗成本;另一类是收益价值。

应用:

土地整理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社会成本、时间成本与替代成本。

土地整理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土地供给理论

概念:

土地供给是指地球能够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生产与生活用地的数量,包括在一定的技术、经济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通常可将土地供给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应用:

1.直接增加农用地经济供给。

2.增强农用地供给弹性。

3.提高农用地经济供给的稳定性。

土地产权理论

概念: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排他性的完全权利,一般来讲,土地产权的基本构成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和地役权等几个方面内容。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滞后,土地产权调整容易引发权属纠纷。

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动力且不规范,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一定难度。

应用:

土地整理,不仅是采用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农村土地产权的调整和理顺。

土地整理过程中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利益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因此,必须保证整理前土地产权登记的客观、公正,整理后土地产权调整的科学、合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

涵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人类要发展,特别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如果突破这个限度,必然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

特征:

(1)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4)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不可缺少的存在价值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服务计入生产成本之中,并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三、土地整理的支撑技术

测绘技术:

地籍测绘 工程测绘

3S技术:

RS GIS GPS

GIS在土地整理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建立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

进行土地平整的填挖土方量的工程计算和三维仿真模拟编制土地整理规划、工程放样、工程施工等图件

第三章土地整理项目的项目管理一、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管理1.1.土地整理项目立项的原则

1、符合规划原则

2、生态保护原则

3、与旧村改造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4、以新增耕地为主,有利于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5、坚持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原则

6、权属明确,调整方案切实可行原则

1.2.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条件

1、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国家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耕地开发的土地整理项目。

在选择重点项目时,应在基础条件、净增耕地比例、建设规模等方面具备一下条件:

(1)基础条件

项目具备土地整理所必须的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

或者已经一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或者上述几项建设正在实施。

(2)净增耕地比例

土地开发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60%

土地复垦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40%

土地整理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10%

(3)建设规模

①土地开发

丘陵地区:

项目区的总面积为100-600公顷,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20公顷,片块不超过10片。

平原地区:

项目区项目区的总面积为400-2000公顷,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

50公顷,片块不超过10片。

②土地整理

丘陵地区:

项目区的总面积为100-1000公顷,项目相对集中连片,单片面积不少于40公顷,片块不超过10片。

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