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集Word格式.docx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集Word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加点的字正音
差(chāi)使
簌簌(sù
sù
)
迂(yū)腐
拭(shì
)
颓(tuí
)唐
琐屑(xiè
举箸(zhù
蹒跚(pá
n
shān)
赋(fù
)闲
踌躇(chó
u
chú
2.重点词语的理解
狼籍:
乱七八糟的样子。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
精神萎靡,不振作。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琐屑:
细小而繁多的事情。
踌躇:
犹豫。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导语
由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
这首歌唱出了母爱的伟大,父亲和母亲一样伟大,只不过父爱更深沉、更含蓄,引出课文《背影》。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
听准读音;
体会感情;
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读后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
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
第一次是开头写难忘的“背影”,第二次写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第四次是结束时忆“背影”。
作者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买橘子来回的部分。
2.文中运用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尤其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学生快速找出并讨论分析:
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
担心儿子因家庭的变故伤心,安慰儿子。
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到,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⑶“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既怕儿子在车上饥渴,又怕橘子买来后找不到儿子。
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关心儿子沿途安全。
⑸“进去吧,里边没人。
唯恐行李丢失,处处为儿子着想。
归结: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
1.本文表达的中心意思:
这篇散文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六、作业布置
(一)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二)补充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籍(
)
栅(
蹒跚(
颓唐(
琐屑(
踌躇(
举箸(
交卸(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变卖典质:
(2)触目伤怀:
(3)情郁于中:
(4)不能自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明白了《背影》一文中四次出现“背影”,也领悟了父亲在送别时朴实无华的五句话却饱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挚的爱。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析探究这篇课文。
二、继续分析研读课文
1.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的作用。
⑴课文的标题是《背影》,可第二、三段却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课文主题表现无关的这两段呢?
(学生充分讨论回答)明确:
这两段写与父亲一同回家奔丧,是为全文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比,显示出父爱的崇高,因为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的关心儿子。
也可看着是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
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它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二次写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即第一次具体写背影。
⑴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找出父亲过铁道是的动词,体会它的好处。
动词是“探”、“攀”、“缩”、“微倾”。
好处:
“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过铁道小心翼翼的样子。
“攀”字,写出了父亲要爬上比自己高的月台时吃力的样子。
“缩”字,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两脚无处可踩而悬空的艰难的样子。
“微倾”这两个字写出了父亲为保持身体平衡而调整自己的姿态,同样写出了攀爬的艰难。
这几个动词,强调了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⑵有感情的齐诵第六段,并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3.分析第五段
请学生默读后思考:
怎样理解这两处的作用?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作者是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巧妙地以自责、悔恨来反衬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深沉。
三、小结
1.用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暗淡反衬父爱的崇高。
2.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四、拓展训练
1.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父亲的背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天下的父母亲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请大家把目光转向他们,请用几个动词在几句话表达父亲对你的关爱。
(抽几位同学)
2.请再用你们的笔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叙写父母对你的最伟大的爱。
200—300字,然后在班上交流。
五、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与练习”四
2《永久的悔》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健全人格,懂得尽孝。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学习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准备。
要求如下: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爱母、赞母的诗词、警句、文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通过课件展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
(板书:
课题;
作者名)
(二)活动流程
1资料索引,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出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可通过课件展示)
2诵读活动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4人一组,互相听读。
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件展示要求:
①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②在顺畅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读这篇课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
痛苦、悔恨)。
学生听配乐朗诵,并通过课件展示思考题,准备讨论。
思考题: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
悔;
作者)
②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结构
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第1—2段)
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第3—9段)
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第10—11段)
3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
与“悔”有什么关系?
(讨论)
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
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
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苦;
母亲)
4品读活动积累感悟
(1)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情感。
要求:
用浪线划出最喜爱的句子,并背诵。
(2)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
如:
“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
‘奶奶!
’,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
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
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找出其中你最欣赏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