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166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

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

  由消费者剩余可知:

  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3.奥肯定律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

y—y*=-a(u-u*)

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

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4.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指将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是按外国与本国物价指数之比对名义汇率进行调整,用来反映剔除两国货币相对购买力变动的影响后,汇率变动对两国国际竞争力的实际影响。

实际汇率是相对于名义汇率而言的。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通货膨胀率

5.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高的储蓄率导致高的人均产出水平。

过高的储蓄率导致低的人均消费,而过低的储蓄率,人均产出低,人均消费也低,存在一个储蓄率水平使得,人均消费取最大值,这个储蓄率下的人均资本就是资本黄金率水平

二、正误辨析

1.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会面临边际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化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如下:

规模报酬问题论及的是,一厂商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时(这假定为该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说是厂商根据它的经营规模大小(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

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所讨论的则是在该厂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报酬)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规模报酬问题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产量的变化,而可变要素报酬问题论及的则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的产量变化。

事实上,当厂商经营规模较大,在给定技术状况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所以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可能也会同时面临报酬递减现象。

2.纳什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纳什均衡指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占优均衡指这样一种均衡,不管其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该竞争者采取的策略都是最优策略。

纳什均衡指每一个竞赛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占优均衡是一种纳什均衡。

占优均衡若存在,只存在惟一均衡,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

3.垄断厂商控制价格,在每个产量水平都是最高支付价格,则垄断厂商是有利可图的

错误。

垄断厂商的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关,与价格没有直接关系。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曲线即为厂商需求曲线。

垄断条件下需求、价格和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如下:

式中,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式就是表示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商品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关系的式子。

由式可得:

当,有。

此时,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厂商总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时,有。

此时,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厂商总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

此时,曲线斜率为零,表示厂商的总收益达极大值点。

4.流动性陷阱阶段,财政政策最有效

(1)流动性陷阱的含义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

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

反之,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2)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

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

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如图3-4所示,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时,LM曲线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此时,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

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能使IS右移至,利率保持不变,不产生“挤出效应”。

图3-4流动性陷阱中的政策效应

5.较高的储蓄率导致较高的增长率

不一定。

(1)根据现代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储蓄增加,则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减少,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将减少,从而一国经济的总需求将减少,一国经济将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一国经济中的总产出也将减少。

因此,储蓄的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

(2)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一国经济的增长率为:

,其中G表示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v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

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可见,储蓄率水平的提高,将提高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储蓄率的降低将降低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6.如果一国生产所有商品都有绝对优势,则与生产所有商品都是绝对劣势的他国没有贸易的必要

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

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

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

对此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说。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

三、计算

1.假设某完全竞争的行业中有100个厂商,每个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C=36+8q+q2,其中q为单个厂商的产出量。

行业的反需求函数为P=32-Q/50,其中Q为行业的市场需求量。

(1)试求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请问该市场处于长期均衡吗?

为什么?

解:

(1)单个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

由,得:

短期供给曲线:

100个厂商的供给为

解得

(2)由,得每个厂商的产量,代入AC方程,得

所以有

所以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

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

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3)假设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用:

①增加政府购买;

②或减少税收;

③或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

(1)可支配收入为:

Yd=Y-T+TR

=Y-0.25Y+62.5

=0.75Y+62.5

Y=C+I+G=100+0.8×

(0.75Y+62.5)+50+200=0.6Y+400

Y=

(2)投资乘数

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3)①用增加政府购买的方法:

需增加政府购买:

②用减少税收的方法:

解得:

,即需减少税收100。

③用预算平均的方法:

需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各200亿美元才预算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充分就业。

(4)若将题中的比例税改为定量税,则:

①可支配收入:

该题亦可直接从以下公式得出结果:

②投资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③用增加政府购买的方法:

需增加支出:

用减少税收的方法:

,需减少税收50。

用预算平均的方法:

必需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各200亿美元预算才能在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充分就业。

四、简答

1.简述“谷贱伤农”这一现象的经济原理

“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动。

其原因在于: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

这意味着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所以,降价最终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

以图2.7来具体说明。

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下降为。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

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和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