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6654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Word格式.docx

2.关系: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3.总结: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3、新闻的特性

1.报告现实事物。

2.强烈时效要求。

3.可以公开传播

4.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2.接受者的“不知”

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2、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

1.对媒体:

对事实的选择标准

2.对读者:

使用价值

3、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7.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

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4、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1.意识形态角度:

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经常遇到

2.传媒市场角度:

报道一个负责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

3.新闻实务的角度:

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5、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

1.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3.事实的清晰度。

4.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6.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7.版面或节目组合整体均衡——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六、新闻价值的五个属性:

时新性、接近性、兴趣性、重要性、显著性

第三讲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1、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1.选取很少的事实报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有限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

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

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3.接受者是否认同。

4.选择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弊病:

1.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是老故事)。

2.新闻礼仪化。

3.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

5.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2、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因素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7.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4、传媒对科学的误解

1.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2.科学的结论:

不确定、有很多附加条件

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

3.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5、传媒假事件(新闻真实、新闻自律)

传媒假事件:

传媒制造或推动了事实的发展,然后报道该“事实”。

“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

传媒假事件是指一些传媒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加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

1、假事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最简单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某些街头采访,实际是找人念稿。

(2)相对基层领导的表演事实,传媒明知是表演是在表演,仍然当做新闻加以报道。

(3)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

(4)陷阱新闻。

2.“假”的特征:

(1)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2)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3)方式:

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4)事件媒介化:

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

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

(5)暧昧的“真实”。

这种由传媒自己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

3、一些“假事件”中,目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

“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

目的会对手段形成先在的限制。

“以公众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

1.19C中叶起:

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

2.19C以来:

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3.传播科技的发展(照相术、电影、电视)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总之,19C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传媒和记者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世界。

客观性理念在无形中形成。

2、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公正”

“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的观点,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

“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

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

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

恩格斯则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报道方式的基本原则,就是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3、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来。

4、客观性成为一种报道方式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不同表述体裁做更为具体的说明:

第1、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第2、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第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

5、客观主义

以往的“客观主义”,是指不分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

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张。

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在以前的背景下,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

6、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纵现象

1.主题先行,不能客观地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某种宣传目的,这种报道很难客观,也难以让公众接受。

2.对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负面报道,则有效地防止了人们认识上的片面和偏激,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内社会的安定团结。

3.我们的传媒在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和方向性的位于动词,传达了太多的主观意愿。

7、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1.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想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营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

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2.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3.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

4.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

8、有闻必录

过去的新闻理论教材里,“有闻必录”是指只要有人讲过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的真假负责。

这里的“有闻必录”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一种扭曲理解。

如果某篇报道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得出负面结论,有人就会说,我们不能有闻必录,你这是客观主义。

“有闻必录”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它是报纸的广告招徕语,从来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

“有闻必录”也可以正面使用,它的内涵是自我宣传,尽可能让受众指导一些新闻,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录下来,我说得很全面,仅此而已。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一种泛化认识:

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二、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1.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新闻的党性、阶级性、政治性)

2.把传媒的只能比喻为“喉舌”

3.传媒的只能表现为某种“工具”,如阶级斗争的工具

4.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说法

5.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只能

6.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党派属性

7.法西斯主义对传媒性质或职能的极端错误的认识

8.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职能定性

三、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

1.拉斯韦尔和赖特关于传媒四大职能的观点

1.,对环境进行监测。

第二,是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

第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第四,提供娱乐。

2.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1.,主要的报道职能。

第二,随意的辩论职能(表达观点)。

第三,附带的娱乐职能。

3.舆论监测与舆论监督的区别

舆论监测是把一个发生的事实客观地报道出去,公众接受以后,他要根据你提供新情况调整和外部的关系,发出一些声音,对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

舆论监督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说法,相当程度上是传媒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在较小的程度上是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

监督是“监测+督察”职能,带有媒体主动出击、由传媒着手解决问题的性质。

四、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现在媒介身兼两种职能:

一种是文化产业,传媒要盈利,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本身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

另一种职能,即传媒还有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能。

五、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

1、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2、哈贝马斯提到,传播除了政治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以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就是科技力量的控制。

应担心传媒形态带来的“异化”。

3、梅罗维茨对电视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