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党的建设教材Word格式.docx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党的建设教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党的建设教材Word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包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
推进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等,已成为制约国内需求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主要任务是:
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十六大报告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分析和基本完成工业化目标的正确估量提出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
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
突出表现在: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00美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50%;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人的差距。
因此,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4)大力推进信息化,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全面推进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步伐,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并提高水平。
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要跟踪信息革命的最新进展,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5)加快建设现代化,这是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直接联系的任务。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分阶段逐步达到。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步骤。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就全国而言的。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十六大报告指出: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因此,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将加快全国建设现代化的进程。
(6)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每一项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实现这个目标,新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要争取达到年均7.2%左右,而且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这样的速度。
发展是硬道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本身既是重要目标,又都要体现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
(7)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并在多个部分用较大篇幅加以论述,是十六大报告的一大特色。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同我们党提出的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把人民生活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达到富裕分别作为三步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是一脉相承的。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又将激发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进“三化”、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新世纪头20年提高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十六大报告在经济建设部分以及文化建设等相关部分,分别提出了改善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政策措施。
以上七个方面的任务,是统一的,彼此相互联系的,都是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们在实践中要把它们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地推进和完成。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高度概括地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l)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2)从总体上规定了全社会成员不仅实现温饱,而且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
(4)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局。
(5)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6)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这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以及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指标体系
(l)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200。
年不变价)。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2000年不变价)。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超过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党的建设-第二节-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最深厚的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致的。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将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坚持统筹兼顾,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人与资源环境等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积极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增进入民福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和改革,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就没有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支撑。
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繁荣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考虑、谋划。
我们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三、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地区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把东部、中部、西部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实行东中西互动。
一方面,继续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这是比较长时期内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依托,也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撑。
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