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65082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5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提前三年实现翻一番、破十亿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2%,提前两年实现突破110亿元目标,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

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年年都有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2007年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居71位,2010年跃居64位;

2010年在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居74位,比2005年提升21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6.6亿元,年均增长4.7%;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40.8亿元,年均增长17.8%;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4.8亿元,年均增长13.7%;

三次产业比例为8:

72.5:

19.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粮食连续四年保持增产,达到52.2万吨,中药材、畜牧、三粉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进入全国产粮大县和粮食主产区核心县行列。

狠抓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亿元。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原煤产能达到2200万吨,是2005年的2倍;

建成投运禹州电厂二期工程,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2万千瓦,是2005年的2.6倍;

水泥产能达到1200万吨,是2005年的4倍;

陶瓷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是2005年的3倍。

积极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大力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产业,着手谋划风电、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亿元,是2005年的2倍。

紧抓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年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华中药业物流、万家中药材物流等一批物流业重大项目,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

启动建设城东、城北新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初步形成自西向东的带状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0万,城镇化率达到36.9%,较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禹神快速通道、南环、北环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3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3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

市政设施日益完善,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成投运,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8万吨,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供排水、供热、供气等管网设施快速延伸,新铺设雨污排水管网近50公里,市区日供水能力5.5万吨,供热管网里程26公里,日供热能力80吨,供气管网总里程158公里,天然气普及率达到30%。

农村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完成10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22个乡镇148个行政村的安全饮水和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17.5万人的饮水问题。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成颍河景观带建设、“两沟一河”治理等重点工程。

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继续保持省级园林城、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三项桂冠,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被省政府列入全省区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行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建成投用东区实验学校等一批教育项目;

职教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申报成功,并顺利招生;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书费和学杂费目标。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了图书馆、科技馆、钧窑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五年累计完成7个乡镇文化站和123个农家书屋建设。

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6%;

五年累计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258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7所。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社保标准、覆盖面不断提升,城乡低保月补差标准分别达到145元和60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五年累计完成64所乡镇敬老院改造建设,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

同时,广电、民政、体育、民族等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成功申报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保持“河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获“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等称号,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持续改善民生。

坚持每年承诺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45.8亿元,年均增长38.7%,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47%。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38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提前两年实现破万元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5%,提前两年实现5700元目标。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3%,提前两年实现64亿元目标。

居民储蓄大幅增加,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18亿元,人均突破10000元,均是2005年的2倍。

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939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6万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强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顺利通过省林业生态县创建验收。

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2803.1吨和29432.9吨,圆满完成许昌市下达目标。

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年均保持在295天以上,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

颍河、石梁河出境断面水质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关闭水泥立窑生产线24条,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1100余家。

整治铸造、陶瓷、石料、耐火材料等各类企业2600余家。

发展农村沼气用户6.7万户,完成8个矿区恢复治理工程。

4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11个行政村通过省级生态村验收。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

行政管理、企业、医药卫生、投资、城市公用事业、农村税费等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五年累计完成企事业改制16家,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成功举办了四届钧瓷文化旅游节、四届医药文化节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了中国大唐公司、北京九洲鸿运、浙江锦江集团、河南天瑞集团、安阳湖波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8827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

累计完成进出口5.1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

近三年连续保持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水平。

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无论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如何变化,我市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审视、谋划工作,理清思路,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过了一条科学发展路,实现了辉煌“十一五”。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中,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型,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

把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建设促进投资规模扩大,以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以项目建设推动产城融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

着力通过改革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转型;

创新经济管理体制,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建设责任、法治、服务型政府。

四是始终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载体。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引领经济增长,着力打造东、西、西南产业园,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促进经济素质全面提高。

五是始终坚持把惠民利民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我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以民生改善推动发展,实现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多,如: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结构不优,服务业发展滞后;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薄弱;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发展要素保障不足;

社会保障压力较重,城乡发展不够协调;

安全稳定压力较大,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时期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专栏1 “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

2010年

年均增速

(1)地区生产总值

300亿元

12%

332.2亿元

15.6%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4162元

28177元

14.6%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0亿元

15%

211亿元

31.2%

(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0亿元

13%

16.5亿元

27%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4亿元

11%

92.1亿元

19.3%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000元

9%

15238元

19.1%

(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700元

7%

7565元

13.5%

(8)进出口总额

[5.8亿美元]

[5.1亿美元]

(9)实际利用外资

[4800万美元]

[8870万美元]

(10)城镇化率

40%

36.9%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

4.3‰

5.3‰

(12)万元GDP能耗下降

[20%]

(13)三次产业比例

9:

60:

31

8:

72.5:

19.5

(14)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80%

79%

(15)城镇登计失业率

4%

(16)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

95%

(17)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