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理解段篇中学习表达方法。
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按一定顺序记事,通过外貌、动作、语言进行习作,以及基本的说明的方法。
从读到写,读写结合,促进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4、紧扣“三维目标”强化阅读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5、阅读教学要求实、求活、讲求效益。
阅读教学主要用于学习阅读;
要体现读写结合。
三、目标特征
以读为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扫除障碍,读通课文。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悟,教师的引导,披文入境,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美读细品语言,加强积累,生成自己的语言,增强表达能力。
四、模式解读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
”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
“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通过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具体操作程序为:
自读,初步自学字、词→落实检查,适当点拨→感知大意,初步自我感悟。
具体要求:
第一,自读,初步自学字、词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
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
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二,落实检查,适当点拨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第三,感知大意,初步自我感悟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
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
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
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
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
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
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
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这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
针对不同年级教学的侧重点:
低年级:
教师要一步一步细致引导。
在自读课文前,教师可采用播放课文录音、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听书”中感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为自读课文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因此要依据重点在教学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这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识字的任务,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学会哪些字,画的过程就是在语言环境中跟生字初次见面的过程,这种方法老师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
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字。
这其实就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学在老师的组织的不同教学活动中自主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方法。
如:
借助拼音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请教同学或老师、查字典……让学生学会解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问题,具备一定的识字本领。
中年级:
可以适当放手,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
高年级:
可以逐步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在课内可以作为检查预习的一个环节。
(三)精读理解,品味感悟
在学生自己对课文有初步感悟之后,并不代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他们也只是停留在理解的肤浅阶段。
为了进一步披文以入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探究学习。
精读,就是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即中心段;
能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即中心句;
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即重点词。
精读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整体浏览,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以《落花生》为例,学生通过整体浏览,要能够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抓住重点段落读。
《落花生》中主要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学生在读中要学会抓重点,课文详写议花生,所以学生要抓住写议花生的段落重点读,从而从花生身上找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做人道理。
第三步,带着感悟读。
学生既然已经从花生身上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那么就需要学生带着这种感悟读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1.个体探究.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带着研读目标中的问题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2.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编排分组时,通常是4人一小组,组内成员一般是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这样,同一组内的同学因为程度差异更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各组之间的程度接近,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小组讨论中的不平衡。
3.教师引导。
对于经过前两个环节,学生还是不能透彻理解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
教师,学生,文本"
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通过"
对话"
使小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
以上三步,体现出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再经过集体交流得以解决.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
参加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引导,发现典型意见,新颖见解或创新火花;
交流时引导学生层层深人,珍惜时间,适时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观察事物、看挂图投影、演示、表演等,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中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对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推敲,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
可以是读懂了那些词句;
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
可以是这句应这样读,那句该那样读。
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这样就避免了把情感体验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使理解、交流、有感情地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感悟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体会语言的规律,感受语言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语句的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上,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真正引领学生披文入境。
(四)潜移默化,生成运用
古人说: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可见先辈读语文非常注重潜移默化,是先读先背先积累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老师才予讲解生成新知。
现在要学的功课多了,不可能像古代那样用大部分时间学语文,但汉语的规律没变。
课程标准强调多读多积累,就是基于对学习汉语规律的把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诵读,丰富记忆宝库。
通过摘抄,练就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
通过熟读、背诵、摘抄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生成语言,从而提高其表达能力。
如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仿写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仿写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段落,为情节跳跃处补白,好文仿写等,这都是一种潜移默化后的生成运用。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是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与领悟、扩展与想象、提高与创新。
教学中,要针对最能触发思维、情感的火花,最有利于知识、能力的整合,最有利于思想、精神升华的内容,进行品味感受。
教学《月光曲》第8.9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读文,边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播放乐曲,让学生伴随乐曲轻声读文,并用笔划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读出感情变化,品悟到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品悟到《月光曲》是作者的感情发展到高潮时创作出来的。
同时,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
在感知整体,升华情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⑴通过诵读——丰富学生记忆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课文的文质兼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一遍遍诵读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
二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可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境背等等。
另外,除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教师可酌情推荐,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句段也可要求熟读成诵,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多背多记。
⑵通过摘抄——练就学生慧眼
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自己先要有一双慧眼,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来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基本方法。
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圈点点,勾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