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64335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儿童教育(身体、习惯、品质)培养哲学王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

重视德性、培养雄辩家、教育内容(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第一步教育专著

(二)形成阶段

夸美纽斯(1592—1670年)捷克教育家

《大教学论》1632年:

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

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1776—1841年)德国教育家

《普通教育学》1806年:

教师中心论、四段教学法。

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发展阶段

实科教育学:

斯宾塞《教育论》(1861年)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年)

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年)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性》(1888年)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1919年)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年)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的阶级性:

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教育的目的:

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化

2、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学科的分化和体系化

4、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密切化5、教育学元理论的形成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科学解释教育问题2、掌握教育规律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4、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其内外联系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

——陈桂生《教育原理》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书

4,多维度复合分类

主观意向

显性

隐性

客观结果

正向

A

B

负向

D

C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作用对象(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2.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作用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4.多维度复合分类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隐性功能

D负向显性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个体的社会化

生物体→社会成员

2.个体的个性化

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个体谋生功能

社会生产、生活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何以为生、学会生存

2.个体享用功能

身心和谐发展

自由之人、幸福之人

三、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压抑创造精神P38

限制人的主体性发展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提高民族素质

人口质量、社会分层

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

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三、促进政治民主化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列宁

增强公民意识

认识民主价值

履行民主的权利

推进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四、促进文化发展

1、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文化的活化3、文化的选择

五、对社会发展的负作用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总体的负向功能

社会发展处于正向——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

确立、发生、产生属递进关系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1.受外部(社会)影响的因素

教育产品的输入

教育产品的利用

2.受教育产品自身的影响

调整教育内容

提高科学性、创新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

(1)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要求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质量规定,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目的方针

■具体的教育活动宏观的发展方向

■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引导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政党、个人的行为国家、政府的行为

■理论术语、学术性概念工作用语、政策性概念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

作用上:

价值性目的、操作性目的

要求上:

终极性目的、发展性目的

实际上:

正式决策目的、非正式决策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三、近代西方教育目的的不同取向

个人本位:

卢梭:

培养自然人

帕克:

(进步教育运动之父)和谐发展、顺其自然

马斯洛:

自我实现、完美人生

人格本位:

裴斯泰洛奇:

各种能力和谐发展,实现社会需要

小原国芳:

全人教育,和谐、健全的人格(真善美圣健富)

文化本位:

狄尔泰、斯普朗格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的转化。

生活本位:

斯宾塞:

教育为:

“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生活预备说

伦理本位:

康德:

教育应使受本能驱使的自然人变为能用社会规范支配行动的道德人。

赫尔巴特:

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去恶从善、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

社会本位:

柏拉图:

培养统治国家的——哲学家(哲人)

涂尔干:

教育是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缩影,教育使儿童在各方面得到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凯兴斯泰纳:

公民教育、劳作教育

三、现代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教育观:

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个人本位)

科学主义教育观:

以社会为出发点、以科学为中心(社会本位)

科学人文主义:

它是人文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

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文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的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五、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分析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性质——为社会教育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现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才素质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

取向性——一定的阶级利益

历史性——时代和文化背景

强制性——对个体行为的强制性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时代:

没有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

古代学校(简单的学校系统)

现代社会:

现代学校(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校结构)

当代社会:

终身教育制度(发展方向)

四、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

不相同、不相接

分支制:

初等公共、中等分支

单轨制:

相同相接、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五、中国学校制度的发生、发展

1.现代学制的开始

1902年《欽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科举核心的单轨制)

1922年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仿美国六三三制,现代学校教育的发端)

2.当代学校制度

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建和恢复学制、回复高考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三类地区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第四节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缘起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德国马丁·

路德(国民教育之父)

1619年、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强迫6—12岁儿童入学,义务教育的开端

19世纪以后、西方各国实施义务教育

19世纪后半期、一些先进国家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

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

二、阶段性划分第一阶段:

16世纪出现(宗教的原因)

第二阶段:

17—19世纪雏形(政治的原因)

第三阶段:

19世纪以后发展(经济的原因)

第四阶段:

二战以后普及(教育理念、民主主义思想)

三、义务教育的意义

1、含义

国家制定法律的义务

国家开办学校、提供师资、设施的义务

国家为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的义务

家长送子女接受教育的义务

社会办学、发展教育的义务

2、特性:

强迫性、普遍性

※免费是前提

3、与普及教育的区别

普及教育为非强迫性(提供机会)

普及教育的对象广泛(包括成人)

※义务教育是强迫性的普及教育

4、我国的义务教育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初等义务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类地区)

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1990年九年

经济、文化中等地区1990年初等

1995年九年

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20世纪末初等

第五节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

一、几个概念

1.正规教育:

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

2.非正规教育:

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的教育活动

3.非正式教育:

无组织、无系统、根据个人兴趣、态度,等同于学习

二、终身教育

1.“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

1965年法国的教育家保罗·

郎格朗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四次世界成人教育促进大会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

2.“终身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原因)

①社会变化的加速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余暇时间的增多

④高龄化社会的进展

3.“终身教育”的含义人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与各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图)

4.“终身教育”的特征

民主性——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多样性——教育形态的多样化

连贯性——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自主性——等同于“终身学习”

5.“终身教育”与诸概念的关系

成人教育:

以成人为对象所进行的教育。

区别:

指导思想、涵盖面不同

继续教育:

成人离开学校后的有组织的学习。

联系:

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回归教育:

人的一生中工作或闲暇与受教育时期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制度。

是终身教育的策略、环节

6.开展“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几个注意点

⑴对象:

各个年龄段的所有成员

⑵载体:

各种公共机关

⑶内容:

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而设置

⑷目的:

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方法和原则、校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