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63683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空巢老人和谐社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对策研究

一、“空巢老人”的概述

(一)“空巢老人”的定义………………………………………4

(二)“空巢老人”的特征………………………………………4

(三)我国“空巢老人”基本现状………………………………4

二、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

(一)空巢综合征…………………………………………………4

(二)患病率增高就医难…………………………………………5

(三)日常生活条件差自理能力下降……………………………5

(四)养老方式受到制约…………………………………………5

(五)社会适应能力降低…………………………………………6

(六)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6

(七)安全问题……………………………………………………6

(八)情感问题……………………………………………………7

三、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一)老人自身……………………………………………………7

(二)子女应敬老养老……………………………………………8

(三)社会方面……………………………………………………8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一)“空巢老人”的定义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二)、“空巢老人”的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三)、我国“空巢老人”基本现状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

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

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

“空巢老人”现象形式相当严峻。

(一)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

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

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

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

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

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二)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

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

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四)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

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

(五)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儿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

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

虽然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

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六)安全问题

(1)消防安全问题:

由于老人的生理条件限制加之空巢老人家庭的特殊性,这些家庭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很多老人丧生,他们已经成为火灾中受害最大的群体。

(2)用药安全问题:

由于空巢老人医疗知识水平较低,自备药的储藏管理能力逐渐减弱,极易导致错服,误服药品或服用过期,变质的药品,直接威胁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3)人身安全问题:

骨折,烧伤在空巢老人家庭的发生率极高,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烫伤。

据调查,近年来,入室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在空巢老人家庭中时有发生,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老人独死家中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4)财产安全问题:

大量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受到片子不法之徒的注意,老年人思想防范意识差,知识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发展,容易被新概念所欺骗。

此外,老年人防御能力低,遇到威胁只能妥协,因此,他们经常被骗取钱财。

在走访中,有位空巢老人就谈到自己被不法分子用假币欺骗上当的经历。

因自己人老眼花,分辨不出纸币的真伪而上当受骗。

(5)就医安全观念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伴随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疾病,有些老人对此不加以注意,没有及时就医,而是能忍则忍,等到忍不下去时才去医院,而这时病情多半加重或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

还有一些老人由于退休金或储蓄钱财较少,为了节省开支,生点小病诸如感冒,发热就没有去得到彻底的治疗,这也对老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七)情感问题

(1)孤独感。

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不仅他们自己远走高飞,有的还把小孙子也一起带走。

老人感到家里空了,自然产生没儿没女、膝下无人的孤独感。

(2)寂寞感。

其实,老人寂寞,也是源于孤独。

家里没有“说话”的人,出门没有晚辈来陪伴,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晚上更是“无声无息”,基本没有欢声笑语,觉得家庭生活没有活力。

尤其是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的甚至脾气都变得古怪起来。

(3)遗弃感。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扎根城市,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空宅。

平时儿女们难得回乡看望老人,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

虽然也有的想把长辈接去一起住,但不少老人到了城里又“难服水土”,只能无奈地选择回家继续守空宅,心生被儿女遗弃之感。

三、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一)老年人自身

(1)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

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

重新确立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

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

(2)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

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

(3)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困难。

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队伍,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指导等。

还可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况,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老年人的社会能力。

(二)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

尽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院。

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

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

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

研究表明,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

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幸福度的下降。

(三)社会方面

(1)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

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起居等。

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2)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

首先,村社干部在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

同时,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宣传社会养老,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

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倡导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