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526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地理》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边境——指边界线两侧一定宽度的区域)

边界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有传统习惯形成

◆由条约制定(它是在传统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临国之间的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制定的)

边界的类型

◆自然边界

◆人文边界

2、中俄边界(中苏边界)

3、中印边界

4、边海

1)概念

领海——沿海国从其全部海岸的最低落潮线或选定一条基线(称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划出一定的宽度并属于其主权管辖之下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

基线(领海基线)——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起算线

直线法:

海岸线较平直,取与海岸线平行的最低落潮线为领海基线。

直基线法:

指在海岸线极为曲折或近岸海域中有一系列岛屿的情况下,可在海岸或者离岸岛屿上选择一些适当点,采用连接各点的办法形成领海基线。

内海——划定领海宽度的基线之内的、同陆地相连接的海域

2)钓鱼岛

Q:

渤海是否属于内海?

以庙岛群岛作为领海基线,渤海在线内,所以渤海属于内海。

二、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评价

1、气候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

热量水平差异大S—N递减

降水变率空间分布SE—NW递减

光照空间分布SE—NW递增

光、热、水因子的组合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为显著,形成三熟区、一熟区;

水作区、旱作区;

耕作区、牧业区等等。

2、地形复杂,土地资源量大、人均少,质量不高

1)地形三个基本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上两个特征为中国山地经济、平原经济、海洋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山区面积宽广,地表起伏大(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

2)土地资源特征:

①绝对量大,人均相对量少。

②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③土地资源地区差异明显。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对比)

④土地资源质量不高,退化问题严重

3、光、热、水、土资源空间组合的地域性显著

•东北区:

平肥宜农地多沼泽地多有林地面积广温度低生长季节短

•华北区:

平旱涝碱

•南方区:

热丰水足生物生长量增加快地表崎岖耕地少

•西北区:

地广旱盐碱多戈壁多光足日较差大

•青藏地区:

高寒

4、矿产资源丰富

种类多储量丰富质量不高分布不均

5、海洋资源富饶

•海岸线长、海域辽阔、资源丰富

•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浅海区

•海洋资源的空间分布弥补了陆地资源分布的不均

第三节中国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国家根据其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单元和层次,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

一、行政区划的起源与本质

1、起源

2、本质

阶级性:

剥削阶级国家—警察性;

国库性

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国防;

加强团结、领导生产、组织生活

二、中国行政区划演变

起源于殷商时代——州、卒、连、属

西周——公、侯、伯、子、男

秦——郡、县

汉——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省、路、府、州、县

明、清——省、路、府、州、县

辛亥革命以后——省、道(专区)、县

增设12个直辖市(北平、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西安、青岛、上海、南京、汉口、广州、重庆)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原则

1)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2)有利于对全国经济建设进行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加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建设

4)适当照顾到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各地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习惯联系

省级省、市、区、特别行政区(2009)

23452计34

地级专区、市、自治州、盟(内蒙古兴安盟锡林郭勒盟)

283计333

县级县、市、区、自治县、旗、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

367855计2858

乡级镇、乡、街道

19322148486686计40858

三、现有行政区划的主要特征

1、基本上实行省、市、县、乡四级体制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城乡结合,以市带县

四、行政区划调整趋势

◆带有旧体制特征的行政区划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试点改革

◆改革的思路:

——增加省级单位(分省缩省、增设直辖市)“十一五”以后试点

——建立省县两级地方政府体制

——相应取消城镇的行政级别,一般城市原则上归县级政府管辖

——乡镇调整

第四节人口与民族

一、为什么要研究人口、如何研究

1、人是生产布局的主体

2、如何研究

从两个方面:

1)作为生产布局的劳动力来研究

2)作为消费的因素研究

二、中国人口

1、基本特点

1)绝对数大

2)增长快

3)乡村人口比重大、劳动素养低

4)人口密度大、分布不平衡

2、成因分析

1)政治局面稳定(社会安定)

2)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

3)经济文化水平不发达

3、人口的主要问题

人口基数大,仍处于持续增长

人口增加的绝对量大

导致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即直接消费大于积累,扩大再生产能力受限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提高

2)造成劳动力就业安置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矛盾

3)影响国家经济实力提高

4)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不利于维护良性的生态环境

4、如何看待人口问题

(1)人口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关系

与社会无关的自然规律

与社会生产方式相关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数量决定社会的发展

人口数量多少不决定社会发展,但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人口发展与生活资料生产的关系

两者永远不能相适应

两者有可能相适应

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认为:

人口发展不可能脱离物质生产

5、解决途径

1)人口有计划发展

执行基本国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努力提高经济实力

三、人口移动

1、封建社会时期

第一次南北朝

第二次宋末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国内移动内蒙古东北长三角

国外移动海外

3、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计划的迁移

第二章中国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历史基础

一、封建社会经济时期

封闭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生产的地域差异——深刻地带着自然经济的烙印

丝绸之路(陆上、海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作用,但丝绸之路开放、关闭断续相间

“封禁”“迁界”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启迪:

封闭性的生产模式不可能促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时期

1、经济发展的迟缓性

生产发展缓慢,有的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

原因:

1)各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境内的消长

2)国内军阀混战

3)民族战争

2、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生产要素、产品市场的对外依赖

3、经济结构的片面性

一层次结构:

落后的农业国

以下层次结构:

农业内部结构农林牧渔副

82.5:

0.6:

12.4:

0.2:

4.3

轻重工业结构73.6:

26.4

重工业内部结构以原材料生产比重大(采掘)加工工业比重小

轻工业内部结构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比重最大,占工业总产值的60.5%

纺织工业内部纺、织、染不协调

4、生产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

(1)基本特征:

·

近代物质生产部门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广大内陆地区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

东北南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大连主要是煤、铁、钢材、电力、水泥、机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无锡、镇江、南京、南通、杭州主要是面粉、卷烟、蛋品加工、纺织

以天津为中心和以青岛为中心的两个地带——北京、唐古、唐山、秦皇岛、济南、博山、潍坊主要是纺织品、食品、煤、铁的生产

南部的广州——商业最发达,轻纺工业

内地的工业仅分布在少数的几个城市及一些孤立的矿区(东西空间极不平衡)

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水平,沿海高于内陆(近代工业分布在沿海,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材料,比如棉纺工业兴起一定程度上引起棉花专业化水平提高,且农业不适合长距离运输,内陆更不方便)

(2)原因——科技水平、生产者素质低

自然环境:

东西部相比,东部自然环境优越

人文环境:

外来要素投入地选择东部,港口方便,产生集聚效益。

三、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时期

人文环境变化

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者素质的提高

生产布局巨大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总产值、国民总收入、产品绝对量、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总产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以货币表现的各种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有用产品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

1949年557亿元1988年29847亿元(当年价)1979—1988年年均增长速度11.2%

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1949年358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的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2、经济结构根本性变化

各层次结构均发生大变化

3、生产空间分布变化(沿海与内地)

第一阶段:

原有基础恢复、对沿海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内地,总之,第一阶段全国经济虽然受到“左”的干扰,并带有封闭型的特点,但总的说来,发展速度仍是相当快的,沿海与内地的差距也在缩小,工业、铁路和大城市偏集于沿海地区的局面已有所改变,内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铁路向内地延伸。

经济中心和地域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第二阶段:

强调国防、三线建设——相对于前线来说,工业发展近山。

工业生产布局:

山(近山)、散(分散)、洞(进洞)

第三阶段:

在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内地经济,“外引”——利用外来因素加强经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