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502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可老中医治肝病五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燮三焦气化进手。

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冷败坏中焦气化。

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黄疸型、甲乙混合型)数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

中医懂一点西医知识,西医懂一点中医方药,两者各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套用中药,于是见炎消炎,治黄疸而加二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蒿陈蒿汤一方用到百余剂。

结果导致苦冷败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毒进血分而转为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当局者迷,有一生悟不透此理者,特为点出,愿与青年同道共勉。

2.1983年6月7日,本院传染科病房住院病人李树龙,23岁。

人院诊断:

急性传染性肝炎,当日化验:

黄疸指数16,射浊13,射絮++,G.P.T.125,患者自幼怕注射输液,要求服中药。

询知类似感冒3日,无热恶冷无汗。

从第2日起,一昼夜间全身皆黄,苔黄厚腻,口苦、恶心,身痛脉紧。

此属冷邪郁闭表气,湿浊熏蒸,发为黄疸。

予荆防败毒散加茵陈栀子: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桔梗、薄荷、栀子各10克,茵陈45克,川芎10克,茯苓30克,鲜生姜3片,冷水泡1小时,急火煮沸7分钟,2次分服,2剂。

2月9日二诊:

药后得汗,恶冷已罢,小便特多。

面目舌下、胸部之黄已退***,呕止,食纳好,舌上黄厚腻苔化往大半,小便清长。

当日化验:

黄疸指数8,射浊10,射絮+,G.P.T.110,自汗不渴。

予和营卫,化湿退黄:

茵陈45克,桂枝、赤芍、炙草各10克,白术、茯苓各24克,猪苓、泽泻、桃仁各12克,鲜生姜5片,枣6枚,2剂。

6月11日三诊:

全身黄已退净,气短口渴,舌红少苔,尿淡黄,脉虚而数。

二诊过用渗利,气阴两伤。

口中觉腻,湿浊未化。

予益气养阴芳化:

生芪、茵陈各30克,生山药、石斛各30克,知母18克,白参(另炖)10克,藿香、佩兰各5克,3剂。

6月14日四诊:

纯中药治疗7日,肝功阴转,诸症均退。

唯舌红,口渴,脉数,气阴未复,原方往茵陈,加玉竹15克,带药3剂出院。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七二五厂工人武文荣,33岁,1983年5月7日初诊。

病程75天,住院73天。

服茵陈蒿汤加板蓝根、大腹皮30余剂,板蓝根注射液160支,计用茵陈、板蓝根、大腹皮各1000克多,食纳日见减少,体质日见瘦削,面色黧黑,泛酸作呕,腹胀气急,腰困如折,左肋下隐痛不休,整日怠惰思卧。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滑。

脉滑细,尺部极弱。

日仅进食不足半斤,食进则胀急不堪,恶闻油肉味,吃水果则吐酸水,口中粘腻不爽。

追询得病始末,始知患者素体阳虚,平日即觉胃冷膝冷,食少肢软。

病后倍感困乏无力,食进则吐,漫不经心。

后被车间同事看出脸色发青,敦促就医,一查GPT已高达500单位,愈服药愈觉不能支撑。

据上证情,属劳倦内伤,冷湿浊邪阻塞中焦气化所致。

既无黄疸见症,何所据而用茵陈蒿汤?

以阳虚之体,冷湿之邪,复加冷凉攻泻妄施,无怪中阳日困。

且脾胃为后天之本,必赖先天肾阳之温煦,始能蒸化水谷。

今误投苦冷,先伤脾阳,后及肾阳,阴冷肆虐,永无愈期矣!

其面色黧黑,腰困如折,即是明证。

当以温药治其本,芳化治其标:

党参30克,灵脂15克,公丁香、郁金、吴茱萸、肉桂、藿香、佩兰、炙草各10克,炒麦芽60克,生半夏20克,泽泻18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姜汁10毫升(对进),3剂。

5月11日二诊:

药后呕止,胀消,食纳大增,日可进食1斤多,开始想吃肉类。

唯腰困仍著,予原方加肾四味120克,胡桃4枚,7剂。

11月16日,患者从孝义来信,知药后肝功阴转,体质较病前更好。

并寄赠名家医著3册,以表寸心云。

三、急性肝炎误治变症

高香香,女,30岁,灵石煤矿工人家属。

1983年6月27日初诊。

1979年初患急黄肝炎,经治3个月,服茵陈蒿汤加味方70余剂,计茵陈3000多克,板蓝根2000多克,栀子、大黄250克。

黄疸虽退,肝功持续不降,GPT120单位。

日见食少神疲,畏冷肋痛。

又服柴胡疏肝散加味方20余剂后,变生经闭、厌食、腹胀而呕涎沫,亦已3个多月。

面色萎黄无华,肋间刺痛不休。

痛作时按腹弯腰,头汗淋漓。

近日更增腰困如折,足膝冰冷,小便不禁。

脉细,左关特弱,舌淡,苔灰腻。

已成迁延性肝炎,病程长达5年。

证由过用苦冷攻下,损伤肝、脾、肾三脏之阳。

又过用辛散,致气血耗伤。

脾胃为后天之本,恶湿又主化湿,此经一伤,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食少经闭。

肝为人身元气之萌芽,过用辛散攻伐、苦冷解毒等品,致伤肝气。

肝冷则络脉滞,故胁痛不休。

肝虚则自顾不暇,木不疏土,土气更壅,故见厌食腹胀纳呆。

肾为先天之本,人之有生全赖命火之温煦,肾阴之濡养。

今苦冷伤损肾阳,肾气怯弱,故见腰困如折,虽在盛夏,瑟缩畏冷,小便失约。

故治疗此症之关键,要忘却一切先人为主之偏见,置肝炎于脑外,但先温养肝、脾、肾三脏之阳而救药误,治法便在其中矣:

生芪、当回、肾四味各30克,红参(另炖)、灵脂、吴茱萸、桂枝尖、生麦芽、细辛、炙草各1O克,赤芍15克,干姜30克,油桂2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

上方守服27剂,计用干姜、肾四味各810克,吴茱萸、细辛各270克,服至10剂时,呕涎、肋痛得罢,食纳大增,日可进食1斤多。

服至20剂时,面色已见红润,自感乳胀,又服7剂,月经来潮。

8月初化验,肝功阴转,诸症均愈。

余治此败症,受张锡钝氏之启迪颇深。

张氏论治肝脾有独特见解。

张氏论日:

俗谓肝虚无补法,以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宜疏不宜补,补则滞塞不通。

故理肝之法,动日平肝,而遇肝郁之证,恒用开破肝气之药。

张氏提出:

…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

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损伤。

肝既为元气萌芽之脏,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伤元气之萌芽乎?

此论确有见地。

五脏病理,有虚即有实,肝脏何独不然?

肝郁,其气固不能条达。

肝虚,则其气亦无力条达。

凡遇此等证候(左关脉特弱)张氏重用生芪之性温而升,以之补肝,有同气相求之妙用。

重用生芪,少佐理气之品,覆杯即见效验。

张氏升散肝郁,喜用生麦芽,而不用柴胡。

他说:

升肝之药,柴胡最效。

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用麦芽。

盖因柴胡不但能升肝,且能提胃气上逆。

而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碍胃气之下降。

盖其萌芽生发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肝与脾,有微妙的关系。

一人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养胃药百剂不效。

脉见左关特弱,知是肝气不振,张氏投以生芪30克、桂枝尖9克,数剂而愈。

独创补肝气以实脾胃之论。

因五行之理,木能侮土,木亦能疏土也。

木气郁则过强而侮土,木气虚则太弱而不能疏土。

张氏的论述,对肝脾郁证的治疗,独辟门路,解破临床一大困难。

唯论中柴胡提胃气上逆之说未当。

似观《伤冷论·

大、小柴胡汤证》以胃气上逆、喜呕、呕不止为主证,两方主药柴胡均用至半斤--按古今折算率,合今之125克。

如此大量,服1剂的1/3,即可止极重之呕吐。

余用两方,治验成千上万。

可证柴胡并无提胃气上逆之弊。

盖气机升降之理,以脾胃为关键,如轮之轴,是为中气。

脾升胃降,则中气左旋,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当升者升,当降者降,是为无病。

况药物回经,各有妙用,药物功能,不止一端,而伤冷用药之灵妙,又不拘一法。

升肝者,兼能降胃,木克土之原始含义,即木气升发、疏泄,以助脾胃中之湿土,不致阻塞。

则柴胡升肝,不碍降胃。

此为五行生克制化之常。

此理,清代黄元御论之最详,民初彭承祖更有发挥,可参阅《中医系统学》。

四、产后阴黄重症

王秋梅,女,23岁,灵石火车站家属,1964年9月17日初诊。

病人处于半昏睡状态,其夫代诉病史:

产后未满3个月,患急性黄疸型肝炎61天。

初病时发冷发热,因产后体虚服补中益气汤两剂,7天后发现眼睛发黄,腹胀呕吐,渐渐全身发黄,到32天,全身落黄末,衣被尽染。

逐日黎明必泻,泻后出汗、心悸,腿软不能走路。

畏冷,脐周冷痛,腰脊困痛难忍,整日弯腰如虾。

近1周来,过午即神糊思睡,小便浓绿色,大便灰白不臭。

请医院内科诊查,以为已进进肝昏迷状态,建议往省抢救。

因家贫,邀余诊治。

见患者神糊耳聋,头面四肢胸背皆黄,黄色昏暗如烟熏。

四肢枯细,眼眶深陷,神色憔悴,脐中筑筑跃动。

脉微细急,132次/分,舌胖淡润,微喘。

语声低微,神识似清似蒙。

脉证合参,由产后将养失宜,始病风冷外束,失于疏解,误服补剂,致冷湿内郁发黄,迁延失治,致正气日衰,冷湿秽浊之邪,充斥三焦,蒙蔽神明,昏睡蜷卧,自利喘汗,脾肾将败,肢厥脉微,脉至七急八败,已是少阴亡阳内闭外脱危候,唯下三部之趺阳脉尚清楚可辨,胃气尚存,正在青年,虽见肝昏迷之前兆,一线生机未尽。

拟回阳救脱,破浊醒神,以茵陈人参白通四逆汤、吴茱萸汤、三畏汤合方,加菖蒲、麝香之辟秽开闭为治:

1.茵陈、附子各30克,干姜、吴茱萸、红参(另炖)、灵脂、油桂、赤石脂、公丁香、郁金、菖蒲、炙草各10克,麝香O.3克(分冲),鲜生姜5片,枣10枚,葱白3寸,煎浓汁,小量多次分服,先单服麝香0.3克。

2.外用蜡纸筒灸黄法,以加强温肾回阳泄浊之力:

以6寸见方麻纸数张,蜂蜡1块,制钱1枚,湿面团1块。

将蜂蜡置铁鏊上加热溶化,将麻纸浸润均匀,卷成直径与制钱相等之蜡纸筒,接头处用蜡汁封固。

灸时,令病人仰卧,拭净肚脐,将制钱置于脐上,钱孔对准脐心。

再将蜡纸筒扣于制钱上,蜡纸筒下端与脐相接处,用湿面围一圈,固定密封,勿令泄气,脐周用毛巾围好,保护皮肤。

然后将上端点燃,待燃至离脐半寸,迅速将火吹灭,以免灼伤皮肤。

取下蜡纸残端,另换1支,如法再灸。

每灸毕1次,将脐中、制钱上、蜡纸残端内之黄色粉末(黄疸毒素)投进灶内烧化,以免传染。

于当日午时施灸6次,共拔出黄色粉末3小酒盅。

施灸过程,患者觉脐中有热流转动,向四周放散。

灸至第6支时,患者全身微微见汗,松快异常。

约1小时许,施灸完毕,神识稍清。

其缠绵数旬日之绕脐绞痛,灸毕即愈。

且腹中叫响不停,矢气频转,呕逆大减,自患病以来第1次感到饥饿。

全家欢喜雀跃,其母做细面条1小碗(约1两半)顺利吃完。

.9月18日二诊:

服药1剂,今口呕逆未作,四肢厥冷退至手足踝关节处,腹中时时呜响,矢气不断。

黎明泻延至8时后,泻后稍有气喘心悸。

脉仍微细而急,较昨有力,120次/分。

小便如前,不热不渴。

午前又施灸12支,拔出黄疸毒素4小酒盅。

神识清朗,耳已不聋,可以正确回答询问。

逐日过午即神迷昏睡之象未见,嘱原方再服1剂。

9月19日三诊:

昨夜子时服完第2剂药,尿量约1500毫升,便不成形,为白色团状。

小便较前清,深黄色。

四肢厥冷退至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