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8825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鸟类知识竞赛培训资料文档格式.docx

体羽白色,颈长而弯曲。

夏季肩和下颈有细长的蓑羽,嘴黑色,嘴裂延伸至眼后,眼先裸出部分为蓝绿色,脚黑色细长,飞行时伸出的尾羽很长。

冬季蓑羽脱落,嘴黄色而嘴端常为深色,眼先裸出部分为黄色。

比其他白鹭体型大许多。

栖息于沼泽地、河口、湖泊、滨海等湿地,以鱼、蛙、田螺、水生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3~7月,巢用枯枝、干草搭成,垫以杂草和叶片,每窝产卵3~4枚,卵天蓝色,无斑点。

孵化期25~26天,雌雄鸟共同育雏。

 

繁殖于黑龙江、新疆、福建及云南,迁徙及越冬时见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2、小白鹭

全长约61cm。

体羽白色。

繁殖期枕部具有两根狭长的长矛状飘羽,前颈和背着生蓑羽,背部蓑羽常长过尾。

嘴黑,但冬季下嘴变黄。

脚黑,趾黄绿色。

栖息于低海拔的沼泽、湖泊、稻田等湿地,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

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以鱼、蚯蚓、蛙、虾、昆虫及昆虫幼虫为食,兼食植物性食物。

繁殖3~8月,每窝产卵2~5枚。

卵浅蓝绿色,无斑点。

孵化期约23天,雌雄共同孵卵。

分布在中国南方各地。

3、夜鹭

鹳形目鹭科鹭属。

全长约54cm。

头顶、后颈及背部墨绿色,枕部具2~3根狭长的白色冠羽。

颈侧、翼、腰及尾羽灰色,余部白色。

雌鸟体型较雄鸟小。

亚成鸟具褐色纵纹及斑点 

.栖息于低山农田、平川河坝、池塘、沼泽、红树林,杂食性,以鱼、蛙、虾、昆虫等为食,白天群栖树上,黄昏时鸟群分散进食。

繁殖期2~8月,常与白鹭、牛背鹭混群在树林中集体营巢繁殖,每窝产卵3~7枚,卵淡蓝绿色,无斑点。

黑龙江南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夏候鸟或留鸟

4、白胸翡翠

•佛法僧目 

翠鸟科翡翠属

全长约27cm。

颏、喉及胸部白色,头余部、颈和下体褐色。

上背、飞羽和尾羽蓝色,翼上小覆羽、中覆羽和翼端黑褐色,大覆羽蓝色。

嘴深红色,脚红色。

幼鸟头、后颈、两肋、肩、翼上覆羽和尾下覆羽均为褐色。

颏、喉、胸、腹白色,具褐色细横纹。

背、飞羽、尾上覆羽、尾羽蓝色。

嘴黑色,尖端黄色,脚橙红色。

栖息于平原近水域的树林及海边,主要以蛙、蟹、蜥蜴及昆虫为食。

繁殖期在4~5月,在河溪堤岸或山坡土壁上挖洞筑巢,巢内无铺垫,有食物残骸。

窝卵数4~8枚,卵白色,具有不规则白垩色细纹。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为常见留鸟。

5、小鸊鷉

•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

小䴙䴘全长约27cm。

体形矮胖。

夏季背部黑褐色,胸、腹部淡褐色。

头黑色,眼黄色,喉及前颈偏红,嘴角乳黄色斑显著。

脚蓝灰,趾尖浅色。

冬季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颊、耳羽和颈侧淡棕色,喉白色。

栖息于河、湖泊、水库和沼泽地,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

善于游泳和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

繁殖时在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营巢,每窝产卵4~7枚,卵形钝圆,污白色,雌雄轮流孵卵。

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大部为留鸟。

6、赤颈鸭 

雁形目 

鸭科 

鸭属

全长约50cm。

雄鸟头和颈栗褐色,额至头顶黄色。

上胸灰棕色,尾下覆羽绒黑色,下部余部纯白色。

背面和两肋灰白色,布满暗褐色波状细纹。

翅上覆羽大都纯白色,形成一明显白斑,翼镜翠绿色。

嘴灰白色,端黑,脚灰色。

雌鸟背部黑褐色,翼镜暗灰色,上胸棕色,下胸及腹部、翼下覆羽白色。

常在不深的沼泽、池沼、湖泊和河流沿岸觅食,主要吃植物茎、根等。

繁殖期5~7月,在岸边筑巢,每窝产卵7~11枚。

繁殖于中国东北、西北部。

冬季在长江流域以南越冬。

数量较多。

7、绿头鸭 

鸭属 

全长约57cm。

雄鸟上体大致黑褐色,头和颈辉绿色,颈基有一条白色领环与栗色的胸相隔。

下颈、背、胸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中央两对尾羽绒黑色,末端向上卷曲,其他尾羽白色。

翼镜蓝紫色,上下缘有宽阔白边。

下体灰白,具波浪形横纹。

嘴灰黄色,脚橘黄色。

雌鸟褐色斑驳,有深色贯眼纹,背面黑褐色,具浅棕色羽缘,下体浅棕色,杂以褐色斑点。

栖息于水浅而水生植物丰盛的湖泊、池沼、江等水域,以野生植物的种子、茎叶、谷物、藻类、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

繁殖期4~6月,营巢条件多样化,每窝产卵10枚左右,卵白色或绿灰色。

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大部地区繁殖,南方越冬。

数量很多。

8、针尾鸭 

全长约65cm。

雄鸟头顶暗褐色,颈侧与下体连成鲜明的白色。

后颈、背部、两肋灰色,杂以黑色波状细纹,肩羽黑色。

两翼灰色有铜绿色翼镜。

尾黑,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

雌鸟体型较小,上体大都是黑褐色有黄白色短斑,无翼镜,尾羽没有雄鸟那么长,但形亦尖。

嘴蓝灰色,脚灰色。

白天多在开阔水面游荡、休息,夜晚到浅水区或附近田野觅食,以水生植物种子、软体动物和昆虫为食。

繁殖期5~6月,每窝产卵7~11枚,卵乳黄色,雌鸟孵卵。

在新疆西北部及西藏南部繁殖,迁徙经新疆、东北、华北等地,在我国南部越冬。

9、绿翅鸭 

全长约42cm。

雄鸟头、颈栗色,眼周至头后有一暗绿色带斑,延伸至后颈,边缘淡色。

背、两肋灰色,有暗色细纹。

尾下覆羽两侧有黄色三角形斑块。

体侧有一明显白线。

有金属翠绿色翼镜。

其余体羽多为灰色,胸部杂以褐色斑点。

雌鸟褐色斑驳,头、颈棕灰色,有黑色贯眼纹,背部黑褐色有“V”字形斑和棕白色羽缘。

翼镜较小。

嘴和脚灰色。

常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和海湾等水域,以草籽、稻谷、软体动物为食。

5~7月在岸边灌草丛中营巢繁殖,每窝产卵8~11枚,卵淡黄白色。

在新疆天山、东北繁殖,越冬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各地。

10、白胸苦恶鸟

•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 

全长约30cm。

体羽深青灰色和白色为主。

头顶、后颈、肩、背橄榄灰色,微着绿色亮辉,两翼、腰、尾上覆羽橄榄色带褐色光泽。

脸、额、前颈、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覆羽栗红色。

嘴黄绿色,上嘴基部红色,脚黄绿色。

栖息于河沿岸、水边灌丛、草丛、竹林下、村落附近、农田及苇塘。

通常单个活动。

以谷物、杂草种子、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4~7月,在草丛或矮树丛中营巢,窝卵数4~7枚,卵淡黄褐色,有深黄褐或紫斑。

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16~18天。

繁殖于北纬34°

以南的低地,在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及台湾越冬。

11、骨顶鸡

•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

体大(40厘米)的黑色水鸡。

具显眼的白色嘴及额甲。

整个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近白色后缘。

虹膜-红色;

嘴-白色;

脚-灰绿。

叫声:

多种响亮叫声及尖厉的kik 

kik。

分布范围:

古北界、中东、印度次大陆。

北方鸟南迁至非洲、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鲜至印度尼西亚。

也见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

亚种atra为中国北方湖泊及溪流的常见繁殖鸟。

大量的鸟至北纬32°

以南越冬。

习性:

强栖水性和群栖性;

常潜入水中在湖底找食水草。

繁殖期相互争斗追打。

起飞前在水面上长距离助跑。

12、小鸊鷉

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

13、珠颈斑鸠 

•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

全长约32cm。

后颈及颈侧有宽阔的黑色领圈,缀以白色的珠状细斑,头顶、眼先灰色。

头颈余部红褐色。

上体以褐色为主,具淡红棕色羽缘,下体红褐色。

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

嘴黑色,脚红色。

栖息于多树的草地、农田、或住家附近。

常集结成小群,有时和山斑鸠和其他鸠鸽类混群,在树上停息,或在地面觅食。

飞行时两翅拍动要比山斑鸠快些,飞行十分迅速,但不能持久。

以作物种子、杂草种子为主食,也食昆虫及其幼虫。

繁殖期5~7月,以稀疏细枝在树上或矮树丛或灌丛间编织平盘状巢,窝卵数2枚,约18天出雏。

遍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和云南等省的西部。

14、山斑鸠 

全长约33cm。

头和颈灰褐而略带棕红,在后颈基部两侧各有一带蓝灰色羽缘的黑色斑块,与珠颈斑鸠S. 

chienesis的区别在此。

上体以褐色为主,体羽深色贝斑纹状,上背体羽、肩羽具显著红褐色羽缘。

下体以粉褐色为主,腹部淡灰色。

尾羽褐色,羽端具宽的灰色带。

嘴灰色,脚粉红。

栖息于多数地区、平原至中山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

繁殖季节多在山地,冬季迁至平原。

常结群活动。

取食于地面,主要以杂草种子、植物的嫩叶和果实、农作物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及其幼虫。

繁殖期4~7月,一般产两窝。

以稀疏树枝构成平盆状。

在树上或灌木丛见营巢。

窝卵数2枚,卵白色。

雏鸟孵化18天左右出壳。

双亲均参与育雏。

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种群数量较多。

15、灰背鸫 

雀形目鸫科鸫属。

全长约20cm。

雄鸟头部及上体暗蓝灰色,额部、眼先及颊部、颏部缀有棕褐色。

飞羽及尾羽黑褐色,飞羽外翈沾暗蓝灰色,中央一对尾羽为暗蓝灰色。

颏喉部及胸部灰白色,下胸两侧、肋部及翼下橙黄色,喉部及上胸具暗蓝灰色纵纹,腹部以下白色。

嘴黑色,脚黑褐色。

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喉、胸及两肋有暗色纵纹,胸侧及两肋橙黄色。

与雌乌灰鸫T. 

cardis的区别在于上体灰色较重,嘴黑色, 

胸侧及两肋橙黄色。

与雌黑胸鸫T. 

dissimilis的区别在于胸较白。

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非繁殖期常结群活动,取食昆虫、蜗牛及果实。

繁殖期5~7月,营碗状巢于小树杈上,窝卵数3~5枚,雌鸟负责孵卵。

为我国东北地区东部较为常见的夏候鸟,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迁徙时经过东部各地。

16、乌鸫 

全长约28cm[1]。

雄鸟全身大致黑褐色,下体色稍淡,嘴及眼周黄色,脚黑色。

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

幼鸟除飞羽及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各羽为褐色,颏喉部及颈侧具黄色斑,髭纹黄色,嘴褐色,黄色较少。

栖息于林地、村镇边缘,以及园圃旁的乔木上,结群或单独活动,取食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果实。

繁殖期4~7月,在树木主干分枝处、棕榈叶柄间等处筑碗状巢,窝卵数4~6枚,卵淡蓝灰色或近白色,缀以赭褐色斑点,雌鸟负责孵卵。

为我国长江口至天山一线以南广大地区的留鸟,在海南为冬候鸟。

17、紫啸鸫 

雀形目鸫科紫啸鸫属。

全长约29cm。

通体深蓝紫色,眼先近黑色,头顶至背部及肩部各羽羽端具银紫色点斑,飞羽深蓝紫色,端缘黑色,尾羽纯蓝紫色。

嘴黑色,亚种M. 

c. 

temminckii及M. 

eugenei嘴黄色,脚黑色。

栖息于临河流、溪流或密林的多岩处,停栖时长展开尾羽而上下扭转。

鸣声洪亮尖锐。

在地面取食昆虫和浆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