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8442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圣杜甫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走进杜甫,了解杜甫其人其事

(梳理杜甫的成长轨迹,了解杜甫的历史成就)

(一)、杜甫的生平和个性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所以杜甫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

只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

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

他曾很骄傲地对儿子说:

“诗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二)、杜甫的人生分期

根据杜甫的人生经历,大多数史家都把杜甫一生划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711-746)(节选部分没有)

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

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②读书方面:

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巩县)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③漫游方面:

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三十三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

这与李白颇为相似。

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但并未给年少轻狂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黯时事。

⑤交友:

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此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

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

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

大约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喜结伉俪,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⑥此期代表作《望岳》。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746-755)

表1:

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46—755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

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

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杜甫十年所做之事:

①参加欺骗性考试:

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②作宾客,卖药

屡次献赋、投诗,求取官职:

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

其生活困苦艰难。

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④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器杖的小官)。

解诗悟人

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

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

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

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槛。

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②解读《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

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

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

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

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

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

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

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

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

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

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

④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流亡(755-757)

表2:

流亡生活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

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春望》《月夜》《北征》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①解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②解读《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③解读《北征》(选段):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